第586章 鱼饵

而等到严尚书离开户部的时候。

户部的官吏们才见,明明是大骂了严尚书一顿的高尚书,竟然是黑着脸走出了公廨。

“看什么看!”

“是不是手上的差事都干完了?”

“皇上和内阁已经下令度田南直隶、浙江两地,是不是想让老夫将你们都丢去东南?”

“滚!”

最后一个滚字,高尚书可以说是满腹愤怒的从嘴里吼出来的。

一时间,整个户部衙门的官吏如鸟兽散。

可整个户部衙门里的官吏们,却是彻底看不懂了。

明明是被骂的严尚书,走的时候兴高采烈。

而分明是在公廨里占据上风,大骂一通的高尚书,却是黑着脸好像家里屋顶被掀翻了一样。

难道高尚书是上年纪变得老糊涂了?

八卦之火,在户部衙门里熊熊燃烧了起来。

而在户部衙门外。

严绍庭却是彻底的一身轻松起来。

他甚至一如既往到礼部衙门交代了一声,然后便去了城东那家和高拱有着深厚关系,藏在巷子里的酒家开了一桌,酒足饭饱之后才摇头晃脑的离去。

等严绍庭回到城中严府,关起门来喝茶读书的时候。

北京城里已经开始渐渐有流言生出。

崇文门外大街附近,因为朝廷设立的抽分厂存在,此地慢慢便衍生出众多供往来商贾歇脚留宿的酒家。

就在抽分厂南边对面的马尾帽胡同口。

一座挂着苏家酒楼的店里。

此刻正有一群并非京畿出身的商人,云聚在此。

因为年关将至,京中日用增加,南边的商贾正在将更多的货物通过水陆运到京城里来。此刻抽分厂这一片的街道上,每日都有数不尽载满货物的马车川流不息。

楼里的商人们则是各个绫罗绸缎。

虽然朝廷一直都有禁令,但说到底民不举官不究,国朝近二百年,风气早已不是国初。

这些个穿金戴银的商贾们聚在一起,聊的也自然是生意场上的事情。

“听说没有?户部最近似乎和兵部起了冲突?”

“为何?”

有人抛出话题,自然就有人接过话题询问缘由。

抛题者则是挑眉道:“还能因为什么?咱北京城里百姓日子好过了,这年关将至,一家家都在备年货,买的鞭炮比过去哪一年都要多。兵部觉得这样太过危险,若是被歹人钻了空子,说不定紫禁城的墙都能炸出一个洞来。”

这算是商场和官场的话题融合了。

立马引来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如此说来……之所以户部和兵部起冲突,就是因为兵部觉得不安全,而户部却想要抽鞭炮的课税?”

“可不就是这个理。”

事情缘由解释清楚,众人纷纷面露了然。

似这等事情,每一天都在发生着。

此时又有人叹气道:“如今这买卖是越来越难做了,开海之后,虽然大多是咱们大明的东西卖出去,可外头也有不少东西买回来,咱们赚的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就算赚点,那也都是辛苦钱。”

赚不到钱。

似乎是每一年都会在这些商人嘴里发生的事情。

却又是最容易得到所有人认同的事情。

当即就有人放下酒杯,手掌拍在桌子上:“等今年这一趟买卖做完,我就回苏州,寻了南京金行借一笔银子去龙江造船厂或者清江浦造船厂,订一条船,我也带着人出海去做买卖!”

如今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虽然金行并没有完全铺开,但各布政司衙门所在的城府都已经设有分行。

其中尤以北京和南京金行规模最大。

向金行借银子,去发展生意买卖,这已经成了不少商人的首选。

虽然金行在借贷上有严苛的要求,寻常货物都不能用作抵押,必须要用房屋宅院或者土地做抵押,但金行的利钱却是整个大明朝最低的。

而买一条船出海做生意,也越来越多成为大明商人的首选。

此言一出,立马就引来在场不少人的附和。

毕竟南边各个市舶司名下,出海的商人赚回来的银子,他们就算没见过也早就听旁人说的耳朵生茧了。

在那些传的越来越过分的传言之中,几乎是将出海做生意描述成了,只要带着一船大明的货物出去,就能带回来一船的银子。

天杀的!

银子都被那帮出海的人赚完了!

众人无不是开始讨论起出海的盈利和可能性。

正在这时。

有人从楼下冲了上来。

众人转头看过去,见是同行,又见对方脸上带着急色,便赶忙让出一条路。

“吴兄,这是出了何事,怎这般慌慌张张?难道是丢货了?还是船在运河里翻了?”

运河翻船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少过。

对他们这些商贾来说,早已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