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页

不过整体的发展顺利不代表细节上全都完善,就比说精确打击体制,预定的反舰弹道导弹攻击弹头的精度使出吃奶的劲儿也只能做到8米的程度。

这要是攻击陆上固定目标,8米的精度足够秒杀一切存在了,问题是反舰弹道导弹打击的是海上移动目标,8米的误差看着不多,但在茫茫大海上却极易出现偏差,绝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加装一套卫星定位模组,以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确保再入弹头的打击精度,通常可以做到1米以内。

问题是此时的国内别说卫星定位系统了,就是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都不太够用,购买国外的相关组件就更行不通了,反舰弹道导弹可是国之利器,常规装备中的杀手锏,这么重要的装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使用无法自主可控的设备。

平时倒也罢了,关键时刻域外国家万一关掉卫星定位系统怎么办?这仗还打不打了?

所以只能用别的方法。

为此主导此项工作的中国腾飞尝试了几种高精度指导系统,比如说激光成像、再比如说星光制导等等,可无论那种制导系统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就比如说激光成像,精度能做到05米,几乎达到了指哪儿打哪儿的程度,但激光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效果实在是有些感人,精度更是一落千丈,稳定性并不好。

而星光制导到是没有恶劣气象的桎梏,但整体结构过于复杂,不但要整合惯导和激光陀螺仪,弹头上还要设置复杂的光学窗口。

为了实现高超声速攻击,反舰弹道导弹的再入弹头都是经过启动优化的,必然会牺牲一定的空间,这导致复杂的星光制导很难整合到弹头内。

就在反舰弹道导弹精确打击模式陷入瓶颈时,反导反卫星系统所使用的动能碰撞杀伤战斗部却取得了重大进展。

该动能弹头利用一种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实现了对来袭弹道导弹的精确跟踪和实时成像,从而确保攻击精度的准确性。

中国腾飞可不同于其他单位,那是从二十三分厂开始就强调内部技术共享,深度挖掘技术潜力的高技术企业。

就如同庄建业经常在中国腾飞集团内部讲的那样:“某个新材料,某个新技术确定成熟后应用部门就要尽可能将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普及到我们的产品线中去,哪怕只是能在一颗螺丝钉上应用也不能浪费,如果能把这样的螺丝钉迭代那也能赚大钱,当然最好还是普遍性应用,这样才能摊薄我们的研发成本,加快我们产品的更新换代的效率,进而击败我们的竞争对手,占领更多的市场,攫取更多的利润……”

这话还是放在外面,庄建业估计又得被那些公共知识分子和圣母婊们骂成惨无人道的资本家,眼睛里除了利润和赚钱就没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