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页

类似的情况在飞机制造、航天制造以及汽车制造方面都普遍存在。

目标发现与指挥控制体系同样如此,身在某方面来讲更考验整体的综合整合能力,在这方面国内真的是非常欠缺。

就拿某电子技术研究所来说吧,本专业的确是行业内的翘楚,但这个研究所的专家从来没接触的航空领域,这导致该研究所出产的电子产品严重超重不说,密封性和稳定性也不是很好,令载机极易发生震动,影响飞行安全。

面对这种情况,总部和空军也很无奈,可现代化的步伐不能停,最后只能是两步走,一方面积极寻求与国外的合作;另一方面在国内广发英雄帖,以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寄希望某家厂商能接住这个重任。

当时刚刚跟电子科技x研究所合作成立的zsnb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刚刚投产,并且在反导反卫星系统上有所进展的中国腾飞也被总部塞了张“英雄帖”,然后庄建业等人聚在一起细细一琢磨,这活儿他们能干呀!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航天技术

之所以庄建业等人会这么肯定,原因很简单,目标发现与指挥控制体系这东西他们并不陌生,从当初提供给空降部队用于战术指挥的运-6指挥机,到九十年代初为竞标海空军空中搜索的trj-500雷达警戒机。

细细算下来,从腾飞集团到现在的中国腾飞已经在这条技术线上发展了三代产品。

是的,在这方面中国腾飞的确已经发展了三代,只不过第三代产品已经脱离了大气层的桎梏,冲到了外太空,至此脱离航空范畴,成为货真价实的航天技术。

因为接替第一代卫星间通信的第二代试验卫星星座中的三号卫星上加装了一个由中国腾飞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模组。

从而令三号卫星在既定的完成卫星间星链加密通信以及与地面站配合完成全球范围内卫星数据共享试验的同时,验证中国腾飞所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可行性与适应性。

为此,中国腾飞投入了6亿人民币用来进行相关研究和生产制造,并为此准备了一颗试验用卫星和两颗备用替代卫星。

等到位于近地轨道的三号试验用卫星按照试验要求加速冲向大气层时,留下的星座空档必须填不上,毕竟卫星间信息传输这个已经投入20多亿人民币的大项目无论如何也不能半途而废的。

那有人会问了,既然大方向不便,那为什么还要把寿命完好的三号卫星坠入大气层呢?

原因很简单,“杀手锏”计划中的反舰弹道导弹可是一直在稳步推进的,总体的尺寸、射程、攻击范围都大致确定了,相应的材料和制导机制同样被一一攻克。

若非如此,总部也不可能在内部会议上要求新世纪头五年完成相关实弹试验,头十年形成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