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切随着十号工程顺利首飞,作为备用机的歼-8改进型彻底下马,以及东北航空集团在组装俄国进口苏-27时表现出的诸多质量和管理问题,令上级不得不重视东北航空集团存在的问题。
于是在港岛正式回归后的两个月,成功集团董事长兼党高官黄峰被上级调任东北航空集团,任总经理兼党高官。
黄峰那是什么人?
早年可是跟庄建业在腾飞集团搭班子的老伙计,后来领导腾飞集团走出低谷的悍将。
属于业内实干型的改革牛人!
无论是眼光还是手段那都是一等一的存在,所以黄峰走马上任没多久就找到了东北航空集团的症结所在,那便是国企的通病,体制僵化。
而打破这种僵化体制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入新鲜血液,实现优胜劣汰,良性竞争。
于是在入住东北航空三个月后,黄峰便跑到京城总部,亦如他在成功集团一样,向部队力推所谓的过渡机型,只不过这次他主推的不是超-7,而是基于歼-82的歼-82。
理由更是高大上,歼-82比超-7大,也比超-7重,无论是改装潜力还是部队接受度都要比超-7强。
与此同时接任成功集团的新任领导也在向总部兜售过渡机型的概念。
两大航空制造集团不约而同的举动自然得到总部的重视,实际上海空军航空兵部队早就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介于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形势,国内现役的机种不但作战效能单一,而且防护力十分薄弱,的确是需要一种多用途战机来填补这方面的战力空缺。
所以海空军航空兵希望能够完全退役老旧的歼-6,早期装备的歼-7和强-5,只保留这两款机型的最新改进型,空余的部分由过渡型的多用途战斗机来替代。
如此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和人员经费,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同时也能让海空军的战斗力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两大航空制造集团有着不错的方案,航空兵部队又有现实的需求,既然如此,总部也就顺水推舟,就过渡机型展开招标。
黄峰可是担任过成功集团负责人长达十年,超-7是个什么尿性没人比他更清楚了,于是针对超-7,黄峰要求东北航空集团在歼-82中加入诸多新概念,从而最终击败超-7赢得最终的胜利。
然后黄峰抛开东北航空集团旗下的完整产业链,转而投向腾飞集团,以全面合作的方式共同研发歼-82,即现在的歼-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