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发展方面,我对一些新事物还是不够了解,事后反复想,还是你的很多想法更富前瞻性,有些问题过去我确实是带着与凌峰同志冷战时的思维去处理的。比如,在对待区域合作的问题上,现在看来,这方面我是不够全面的。从根本讲,无论是党委,还是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任何人都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捞取个人利益的筹码。更何况政府首脑是党委的第一副书记,在党委决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一旦形成决策,在执行中有些政府人员又觉得是在执行党委的决定,只有兄弟同心,才能其利断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贝湖发展得更快更好是你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周书明和老领导一番谈话之后,他也很清楚,他能否留在贝湖,或者说就算万一要很快离开贝湖的新去处,事实上就是看贝湖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他也很果断,在这些问题上他便不在纠结,而是放手让陆政东去做……
怎么说说得是很恳请真情,而陆政东对这个却是心知肚明,政治人物的话还是要看潜台词的,而话谈到这里陆政东终于是完全明白了周书明最为真实的意图,那就是周书明希望能够在贝湖能够多干一段时间。
对陆政东而言,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首先周书明的一言堂已经打破,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对于贝湖的发展思路,其二,两人也相处了一段时间对于彼此的路数也大体摸得差不多,换个一把手也未必比现状就好,维持现状也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
不过周书明还要在贝湖呆多久,这不取决于周书明也不取决于他陆政东,这得上面通盘考虑,当然周书明既然提出来,想必也不是一点把握都没,不然周书明也不可能放下姿态和他谈这些,而他自然也对此持欢迎和开放的态度,于是说道:
“书记讲得极是,虽然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说明每个人因为阅历经历等等的不同,对同样一件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对于有些问题存在争论也正常,这也是党内民主所倡导的,有些事情是在争论中才会越发的完善,但这样的争论应该是良性的,是就事论事,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其他,目前在一些地方,内耗确实严重制约了一方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政一把手团结了,各项工作很好的开展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两人气氛始终十分融洽,实际是就两人今后一些相处达成一些原则性的意见,又沟通了振兴贝湖的一些看法,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凌晨,两人谈兴仍浓,还是陆政东考虑周书明年纪较大,这样的熬夜可能有些吃不消,主动说道:
“今天很受启发,很受鼓舞,对您的胸襟和气魄我也是非常钦佩,让我们团结一道,为贝湖的美好明天一起努力。”
兰超华很快就感受到了周书明和陆政东之间的微妙变化,看一个省的省长跟省委书记是否配合得好,不用去研究他们的政治背景,也不用去探究他们的政策措施主张,只要留心一下他们在会场上的表现,就能判断出个八九不离十。
陆政东担任省长后,继续保持着他在安新做市委书记时的风格,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该拍板的事情,会在第一时间拍板。对难点热点以及重大敏感问题,既不回避也不推托,总是能出人意料地拿出解决办法。但独独有一条跟以前不像了,就是他知道怎么从市委书记转向省长转变。
省长虽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但在省里,他实际上处于二把手的地位,需要他冲锋陷阵时,他是主角,需要他唱联手戏时,省委书记才是主角,省长便是配角。
第二号人物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这个位置实在是一个很难的位置,太果断了,会让真正的一把手感觉到威胁,锋芒毕露断然不行;如果太过服从,优柔寡断,大事小事都不敢做主,又让下面觉得你缺少魄力,不是主政的料,太左太右都会成为夹心三明治,陆政东在这方面却游刃有余,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应变能力。
从这次会议上他能够感受到陆政东既能充分维护书明书记的权威,又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体现出来,让人听了既不唯命是从,又有一种务实感。
将相和的转折点恐怕就是来自上次常委会后书明书记和陆政东的深夜谈话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内容,但两人这样的情形已经说明了一切。
兰超华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是落了地,这不但对于他给周书明关于艾琳贝湖那个烂摊子善后有更大的腾挪空间,也为他转任组织部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