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个月后。
耶律良才和乌图鲁押运着十万石粮食抵达辽国都城上京。
萧太后率领着文武百官亲自出城来迎接。
看着眼前的十万石高产稻种,萧太后情绪激动莫名,迫不及待地解开一个麻袋,想看看被耶律斜轸和耶律良才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高产水稻,究竟是什么样子。
当她第一眼瞧见颗粒饱满的高产水稻之后,星眸里也顿时泛出精光,“真乃天赐之神物!”
长这么大,还从没有见过这样颗粒硕大的大米,依然超出了她的认知。
她现在总算是明白,耶律斜轸和耶律良才出使大宋一趟回来后,居然如此惧怕大宋。
这也就不奇怪了。
大宋有这样的稻谷,而且还适应任何环境,委实太可怕了。
不过她现在不担心了。
宋人无能,让大辽也得到了这样的神物。
只要将谷种播撒在大辽的土地上,不出三年,大辽便可以彻底摆脱以畜牧业为主的单一的经济结构,同样可以和大宋一样,变成一个农业大国。
大辽的百姓便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就无需再惧怕大宋了。
她抓起一把米粒,低头用嘴抿了几粒,细细品尝,只觉满嘴的米香,是她这辈子见过最香的大米了。
“耶律良才,你果然没有让哀家失望!你功不可没,哀家加封你为礼部尚书!”
激动之余,萧太后将耶律良才官升三级,位列公卿,地位仅次于宰相耶律楚材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轸。
耶律良才拜谢道:“太后,据包拯言道,高产水稻若是在热带地区的话,可一年两熟乃至三熟。不过我大辽地处北域,气候寒冷,恐怕无法达到两熟。”
萧太后笑道:“无妨,倘若当真亩产能达到两千斤,即便是一熟,也足以解决大辽的口粮,对付大宋足矣。”
耶律良才道:“臣虽没有看到宋人收割大米,但产量应该不会有假,大宋的粮仓就是最好的例子。”
“臣在潜入大宋的这几天,一直都在打探大宋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平。”
“据汴京的农户说,自从高产水稻问世以来,汴京的佃农,上缴了地租和朝廷税收后,一户五口之家,竟然还能有两三千斤口粮。”
“可见,大宋的百姓,基本上每天都能吃一顿大米。”
“如今,高产水稻已经覆盖大半个大宋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