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儿子如此自信满满,苏洵只是报以微笑。
苏洵作为一代大儒,向来自视甚高,才华横溢,偏偏屡试不中。
尽管如此,看到儿子志向如此远大,苏洵心中还是感到一丝欣慰。
凤翔郿县横渠镇。
二十一岁的张载,听闻“横渠四句”,对包拯更是敬若神明。
凤翔地处西夏边境,常年受西夏侵扰。
因此,作为儒生的张载,对军事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包拯率军出征时,曾亲自前往延州拜访包拯,并拜入其门下,聆听包拯谈论军国大事。
一直以来,包拯都是张载的人生榜样。
如今“横渠四句”传遍四海,张载更是五体投地。
“也唯有老师才能说出此等惊世骇俗之语!”
全国各地,街头巷尾,只要是读书人,就没有不谈论“横渠四句”的。
乃是大理国、辽国等,都有“横渠四句”的身影。
其中也不乏嗤之以鼻之人,包拯实在是太狂妄了,简直不知天高地厚,真把自己当圣人了。
天下学子,无一不慕名而来,争相拜访,都想拜入包拯门下。
驸马府,每天都人山人海。
这对包拯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想要做大事,没有门生怎么行?
毕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来支持,尤其是变法。
只要有才能,真心想为国家做事之人,包拯均收入门下,为变法造势,宣扬他的变法思想。
如今的包拯,可谓是风头无两,成为天下学子的楷模。
说实话,这是包拯始料未及的事情。
盗用了自己学生的一句话,却成就了自己。
作为士大夫之后的吕夷简,眼看包拯声名显赫,已经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赶忙杵着拐杖前往御书房来劝谏。
“陛下,天下学子纷纷慕名,拜入包拯门下,长此以往,天下读书人心中只怕再无皇上,只有包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