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继续复习备考 第一节 复习写作知识(续14)

我的学生生活 山果果9 2001 字 1个月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铁梅:奶奶!(扑在奶奶怀里)。”

李奶奶的这段道白,就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一开始,“咳!提起话长啊!”这几个字,就像乐曲的前奏,缓慢而舒缓,为整个故事的讲述奠定了一个沉稳的基调。

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李奶奶的语速逐渐加快,情感也越发激动。到了“后来,(站起)”这一处,就像是乐曲中的快板部分,节奏明显加快,让人感受到故事的紧张和激动。

当说到“就在那天晚上”时,节奏更是急转直下,一问一答之间,扣人心弦,仿佛把听众带入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而到了“你爹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这一段,李奶奶的声音和情感完全融为一体,如泣如诉,一气呵成,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古人在谈论“气”的时候,常常会和“势”结合起来,认为“论气不论势,不备”。其实,所谓的“气势”(或文势)的形成,除了其他种种复杂的因素之外,“节奏”的急促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

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两段例文一样,它们之所以能够文气旺盛、文势壮美,充满了“气势”,显然与“节奏”的急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急促的节奏,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文气”的外在表现,不仅与文字的排列组合、用词的精准恰当等因素相关,而且和“声音”的抑扬顿挫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对于“声音美”的追求可谓源远流长。在诗歌和词赋中,声音的高下抑扬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要做到“平仄”相对,即平声和仄声相互交替,使得诗句在音韵上产生和谐的节奏感;同时,还要注意“高下”相间,也就是让声调的高低错落有致,避免单调和平板。这样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听起来也会悦耳动心,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在一般的文章中,对于“音韵”的要求并不会像诗歌那样严格。但是,要使文章的语气自然、顺口流畅,这一点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作家,会注重语句的通顺和自然,避免拗口和生硬的表达。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能够更加顺畅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影响对文意的把握。

尤其是为了营造出“文气”的畅达,那些杰出、优秀的作家们实际上都在文章的“声音美”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他们会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押韵等,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他们也会注意词语的选择和搭配,使每个字、每个词都能在声音上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通过这些努力,他们的文章不仅在内容上引人入胜,而且在形式上也给人以美的感受,真正做到了“文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