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刘墉辞官

第143章 刘墉辞官

刘墉将那篇告老还乡的奏章呈给乾隆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本以为历经这场谣言风波,朝堂的勾心斗角已让自己疲惫不堪,渴望能就此归乡,安享晚年。然而,乾隆看过奏章后,并未批准刘墉的辞官请求。

乾隆坐在龙椅上,目光温和地看着刘墉,缓缓说道:“刘墉啊,朕深知你这些年为朝廷尽心尽力,此次又成功查明谣言真相,还自己一个清白,着实辛苦。但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朕怎舍得让你就此离去。这样吧,朕准你回山东老家休息一月,好好调养身心。另外,朕让皇十五子颙琰与你一同前往,你带他去视察百姓生活,了解民间风土人情,也让他从中学些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刘墉心中一凛,赶忙跪地谢恩:“陛下厚爱,臣定不负所托。”他明白,这既是乾隆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颙琰的栽培。

颙琰得知自己将与刘墉一同前往山东,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自幼在宫中长大,虽饱读诗书,但对民间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此次出行,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出发那日,京城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在刘墉与颙琰一行人身上。颙琰身着便服,英姿飒爽,眼中透着对未知旅途的期待。刘墉则一如既往地沉稳,他骑在马上,向颙琰介绍着此次行程的大致安排。

他们一路出了京城,朝着山东方向行进。官道两旁,田野里的庄稼郁郁葱葱,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颙琰看着这一幕,不禁感慨道:“刘大人,平日里在宫中,只知百姓以耕种为生,却从未亲眼见过这劳作场景,今日一见,方知百姓之辛苦。”

刘墉微微点头,说道:“殿下,这天下百姓,以农为本。他们终年劳作,所求不过是风调雨顺,能有个好收成,一家老小得以温饱。而我们为官者,当以百姓福祉为念,切不可辜负了他们的辛劳。”颙琰认真地听着,将刘墉的话铭记于心。

行至傍晚,他们来到了一个小镇。小镇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摊位,有卖小吃的,有卖杂货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颙琰好奇地东张西望,对这一切都感到新鲜不已。

刘墉带着颙琰来到一家客栈,安排好住宿后,他们便来到街上的饭馆吃饭。饭馆里坐满了人,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谈论着家长里短。颙琰听到邻桌几个百姓在谈论今年的收成和赋税,他不禁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一个老者叹着气说道:“今年这收成还算不错,可这赋税要是能再少点就好了,家里的孩子读书还等着用钱呢。”

另一个年轻人附和道:“是啊,咱老百姓就盼着朝廷能多体谅体谅咱们,日子能过得宽松些。”

颙琰听后,心中有些沉重。他转头对刘墉低声说道:“刘大人,百姓们如此不易,我们该如何是好?”

刘墉说道:“殿下,这赋税之事,关乎国家财政,但也需权衡百姓的承受能力。回去之后,殿下可将今日所闻告知陛下,或许能对政策的调整有所帮助。”

颙琰默默点头,他意识到,治国并非只是书上的大道理,更是要切实解决百姓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二天,他们继续赶路。路过一个村庄时,看到一群孩子在村口玩耍。其中一个孩子衣衫褴褛,但眼神中透着机灵。颙琰心中一动,走上前去,从怀里掏出一些碎银子递给孩子,说道:“孩子,拿去买点吃的和衣服吧。”

那孩子却没有接,而是说道:“谢谢老爷,我不能要您的钱。我爹说了,人要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颙琰一愣,没想到一个孩子竟有如此志气。刘墉在一旁笑道:“殿下,您看,这便是百姓身上的可贵之处。他们虽生活困苦,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尊严。我们为官者,更应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颙琰深受触动,他对刘墉说道:“刘大人,此次跟随您出行,我真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又行了几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山东地界儿。刘墉突然饶有兴致地对我说:“刘安,咱们再走走我们进京赶考的故道如何?”

颙琰和甄平齐声问道:“哦?这故道有什么说法不成?”我听后噗嗤一声笑出了声,边笑边说道:“哈哈!殿下,您可不知道。那次进京因为狼群的事儿,刘墉可把我们坑死了!哈哈哈哈!”

在一旁的一个年轻护卫说道:“不对呀刘大人!我怎么没听我父亲给我说过这段故事呢?”

我和刘墉听到后很是惊讶:“你父亲?你父亲是谁呀?”旁边的颙琰接过了话茬说道:“他父亲是付钰,他是付钰的儿子安杰。”

“哦——!”我和刘墉都感到吃惊和喜悦,“付钰的儿子也这么大了!可不是嘛!付钰也六十有五了吧?好好好!真为付钰高兴,你父亲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