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征缅战事

最终,明瑞将军及所率将士,在与缅军的激烈拼杀中,力战不支,全部壮烈殉国。他们以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对国家的忠诚,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

臣虽率部分军队突出重围,但心中满是悲痛与愧疚。此次战事失利,皆因臣等谋划不周、指挥不力,致使国家损失良将,军队遭受重创。恳请陛下降罪惩处,以正军法。

臣深知缅事未了,边境仍不安宁。臣愿戴罪立功,重整旗鼓,厉兵秣马,以待陛下再次下令,必当竭尽全力,雪此战败之耻,为牺牲将士报仇,保我大清边疆太平。

伏乞陛下圣裁。

臣索伦谨奏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十二日

乾隆看到这奏章后差点昏厥过去,满朝文武无不为明瑞将军动容。

乾隆强撑着身体,将那封折子狠狠摔在地上,怒声咆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明瑞乃朕寄予厚望的肱股之臣,竟落得如此下场!缅甸小小蛮邦,竟敢如此猖獗!”满朝文武皆跪地不起,大殿内一片死寂,唯有乾隆的怒火在空气中熊熊燃烧。

小主,

退朝之后,纪晓岚心事重重地来到了修书处。刘墉见他神色凝重,心中已然猜到几分,轻声问道:“可是云南战事的消息传来了?”纪晓岚长叹一声,将折子上的内容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墉。

刘墉听闻,脸色瞬间变得煞白,身子晃了晃,险些站立不稳。他缓缓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明瑞将军那英武的面容,曾经一同在新疆伊犁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却阴阳两隔。许久,刘墉才睁开眼睛,眼中满是悲戚与感叹:“明瑞将军忠肝义胆,竟遭此大难,实在是我大清之殇。”

纪晓岚微微点头,忧虑地说:“如今陛下盛怒,朝堂上下人心惶惶。这缅甸战事失利,后续该如何应对,成了难题。”

刘墉在修书处的房间里来回踱步,沉思片刻后说道:“缅甸地势复杂,气候多变,我军劳师远征,本就诸多不利。如今折了明瑞将军,士气低落,此时若贸然再次进攻,怕是胜算不大。但也不能就此放任缅甸不管,边境百姓还在受苦。”

纪晓岚苦笑着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朝堂之上如今乱作一团,谁又能想出良策呢?陛下正在气头上,稍有不慎,便可能触怒龙颜。”

就在两人沉默之际,一位小太监匆匆跑进修书处,见到纪晓岚和刘墉,连忙行礼道:“纪大人,刘大人,陛下宣纪大人即刻进宫,商讨应对缅甸之策。”纪晓岚不敢耽搁,匆忙整理了一下衣冠,对刘墉说道:“我先去了,看看陛下究竟作何打算。”说罢,便随着小太监快步离去。

刘墉望着纪晓岚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能想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既能平息乾隆的怒火,又能解决缅甸的危机,还百姓一个太平。他深知,此刻的大清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而自己虽身处修书处,却也心系天下,只恨不能在朝堂上为国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在宫中,乾隆面色阴沉地坐在龙椅上,看着跪在下方的纪晓岚,开口道:“纪昀,你素日里鬼点子多,如今这缅甸之事,你可有什么想法?”纪晓岚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稳定军心民心。明瑞将军牺牲,将士们悲痛万分,百姓们也人心惶惶。可先对明瑞将军厚加抚恤,以安军心。至于战事,臣建议先派使者前往缅甸,探探他们的虚实和意图,再做定夺。”

乾隆皱着眉头,沉思良久,缓缓说道:“你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朕咽不下这口气。缅甸竟敢如此欺我大清,若不狠狠教训,日后如何让四方蛮夷敬畏?”

此时,一旁的一位大臣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臣附议纪大人所言。先安抚国内,再徐徐图之。如今贸然进攻,我军尚未恢复元气,实在不宜再战。”其他几位大臣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乾隆心中烦闷,挥了挥手说:“此事容后再议,你们都退下吧。”

纪晓岚退朝回到修书处,将宫中的情况告诉了刘墉。刘墉听完后,微微皱眉说:“陛下心中的怒火一时半会儿难以平息,可这战争不是儿戏,一旦决策失误,后果不堪设想。”两人又商议了许久,却始终没有想出一个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