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革新浪潮

命运似乎总爱与他开玩笑,乾隆五十四年,雅德竟又获升迁,成为闽浙总督。可乾隆五十年七月,他虽高居此位,却因案件查办不力,再度被革职。祸不单行,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起义爆发,雅德因受此事件牵连,被提审并拟处以绞刑。在生死边缘,他却意外获恩旨赦免,只能闲居于家中。时光匆匆,乾隆五十六年,因年迈体衰,他终获释放。次年,又被赐予头等侍卫之衔,出任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可命运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乾隆五十八年,当他转任叶尔羌办事大臣时,与同僚明兴意见不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年,乾隆竟下特旨,再次任命他为闽浙总督。

然而,回顾雅德的为官生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任期间,他多次因查办不力被革职,还曾因浙江清查亏空案等事,无奈代赔银两。在林爽文叛乱等重大事件中,也因失察等问题,多次受到处罚,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与坎坷,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雅德和额勒登保上任后,不负众望,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大清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朝堂之上,经过这场大变革,风气为之一新,大臣们皆以图尔坤为戒,不敢再肆意妄为。

然而,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大清的隐患并未完全消除。萧逸虽然帮助刘墉等人扳倒了图尔坤,但他深知,大清内部的腐败问题根深蒂固,仅凭这一次行动远远不够。他决定继续留在京城,暗中观察朝中局势,寻找机会,为改变大清的现状尽自己的一份力。

刘墉知道萧逸的想法之后,经过多次深入的考察,觉得这个年轻人值得信赖,于是,就让他加入了粘杆处,成了刘墉身边的一个秘密的拜唐阿。从此萧逸为刘墉在暗中办理了许多棘手的案子。

而乾隆帝经此一事,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治国之道,意识到自己对朝堂官员的监管有所疏忽。他决心加强吏治,整顿官场风气,以确保大清江山的长治久安。但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大清这艘古老的巨轮,能否在乾隆帝的带领下,冲破重重迷雾,继续平稳前行,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而就在雅德上任之后,雅德在闽浙总督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使闽浙地区在短短的不到半年时间里就风生水起。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乾隆的耳朵里。

这日,早朝之上,气氛较往日略显凝重。刘墉率先出列,神色严肃而坚定,手中捧着一份奏折,向乾隆帝奏道:“陛下,如今我朝经济虽看似繁荣,实则暗藏隐患。商业税赋过重,诸多商户不堪重负,经营艰难;而农业虽为立国之本,却也需更多扶持,方能持续兴盛。然雅德大人在闽浙地区做出了一番不错的革新,使闽浙地区丰衣足食,情景一片大好。故此,臣斗胆提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望陛下圣裁。”

乾隆帝微微点头,示意刘墉继续说下去。刘墉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其一,减轻商业税。商贾乃流通之枢纽,税负过重则阻碍商业发展,致使市场活力不足。适当减轻税负,可刺激商业贸易,促进物资流通,增加国家财富。其二,鼓励农业发展。应加大对农田水利的修缮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对开垦荒地者予以奖励,如此可增加粮食产量,稳固国之根本。”

刘墉话音刚落,和珅便从另一侧走出,脸上带着惯有的微笑,只是这笑容中似乎藏着几分深意。他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刘大人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臣以为,如今的商业税赋已然是经过多年权衡而定,贸然减轻,恐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再者,商业之繁荣,本就依赖于市场自然调节,过多干预,未必是好事。”

乾隆帝微微皱眉,问道:“和珅,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和珅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说道:“陛下,奴才以为,当前经济之关键,在于整合商业资源,由朝廷出面引导,组建大型商业集团,如此一来,不仅可保证商业有序发展,亦可确保国家税收稳定。至于农业,我朝农业向来发达,无需过多额外投入,只需维持现状即可。”

刘墉一听,心中顿时明白和珅此举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和那些商业集团的利益,不由得心中愤慨。他当即反驳道:“和大人此言差矣!商业集团若由朝廷引导组建,势必会形成垄断之势,届时普通商户将更无生存空间,市场公平将被破坏,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而且,农业关乎民生,怎能说无需额外投入?如今部分地区水利失修,农田产量下降,若不及时解决,恐酿大祸。”

和珅冷笑一声,说道:“刘大人,你莫要危言耸听。组建商业集团,并非垄断,而是为了规范市场。至于农业之事,不过是个别地方的问题,岂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