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从大片的菟丝覆盖面积大又引申为覆盖的意思。被覆盖的东西也就对外界一无所知,从而由覆盖引申为蒙蔽、欺骗,表示通过遮盖真相来使人产生错误认识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由被蒙骗进一步又引申为遭受、受到的意思,就像被某种不好的事情覆盖一样。《周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郑玄注:“遭也。”因为被遮盖而看不到真相,进而引申为愚昧、无知,即认知被遮蔽,不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战国策·韩策》:“民非蒙愚也。”在古代文献中,“蒙” 还有承接、继承的意思,这也是从覆盖的本义引申而来,有承接上一代的恩泽、事业等像覆盖物一样传递下来的含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上都读作“méng”。
其还有另外一个读音“mēng”,和“méng”读音一样,有欺骗的意思。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被人蒙了。”又有胡乱猜测的意思。例如我们常说的“这次蒙对了”。还有发晕的时候也称之为“蒙”。我们常说说的“有点发蒙”。
“等”,是会意字,始见于战国,从竹,从寺。其字形中的“竹”,表示与竹子相关;而“寺”,最早有手持的意思,后来又发展为官署,简册是官府文书,故从寺(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古代官曹之中整齐的简册谓之“等”,故此“等”的本义指整齐的简册。《说文解字》:“等,齐简也。从竹,从寺。寺,官曹之等平也。”《说文解字注》:“齐简也。齐简者,?简册齐之,如今人整齐书籍也。引伸为凡齐之称。凡物齐之,则高下历历可见,故曰等级。刀部云:‘则,等书物也。’”在这里,也给“等级”的来源作了解说。《吕氏春秋·召类》:“士阶三等。”
后来因为整理成册的竹简长短统一,所有其字义又引申为一样、同样的意思,既可以表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示程度上的。《淮南子·主术》:“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一般简册摆放整齐、一致 ,故引申整齐的意思。从整理竹简装订成册,需要人用大量的时间去完成,所以,等引申出等待的意思。《字汇》:“等,候待也。”《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史记·项羽本纪》:“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小主,
“诮”,其繁体字为“诮”,形声字,最早见于篆时期。其篆文字形由 “言” 和 “肖” 构成;“言” 字旁,表示和语言相关;“肖”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小,在 这里有轻蔑、小看的意味。二者结合,直观地体现了用言语表达轻视和嘲讽的意思。《龙龛手鉴》:“诮,呵也。”《说文解字》认为古文的谯字为诮。故此,其本义是责备的意思。《吕氏春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
综上所述,所谓“愚蒙等诮”所表达的含义便是一个人的头脑较为愚钝、思维混沌不明事理,处于一种蒙昧无知的状态之中。这也是周兴嗣的自谦之词。表达的是他认为自己比较愚笨、蒙昧,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欠佳,缺乏深度与内涵,显得粗糙而拙劣;只能无奈地静候着外界的批评指责以及他人无情的嘲笑讥讽。如果能够一夜间完成《千字文》的周兴嗣还愚笨的话,世界上还能有多少聪明人呢?这句话进一步显示出周兴嗣低调、自谦的品质。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的表面含义是作者说自己知识积累匮乏,认识范畴狭窄且浅显;同时缺少渊博的学识以及宽广的眼界,导致其所知所见极为有限。又由于自己的愚昧无知。即便绞尽脑汁去撰写文章,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难以令人满意,更无法完成圣上交付的使命。如此一来,便唯有静候他人的斥责与嘲笑罢了。
这实际上是周兴嗣写完整篇《千字文》后的自谦与感慨。利用一夜的时间,将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组装”一篇完整的文章,他绝对是绞尽脑汁,耗尽心血;要不然怎么会一夜白头呢?“书到用时方恨少”,通过写这篇文章,周兴嗣可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是不够渊博,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同时,他也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凭借自己的才华,经过自己的一夜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篇作品。无论他怎样低调,怎样自谦,但这篇文章已经成为中华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了。
他不知道的是他一夜的煎熬造就了一篇流传千载的名篇巨着。这篇作品成为后世童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启蒙教材,而他的学识也通过这篇文章流芳百世,光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