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会意字,最早见于金文。金文中的字形从宀(mián),从页。其字形上面是 “宀”,表示房屋的意思,,下面是 “页”,“页” 在古文字中同首,也常用来表示人头,人脸,这里代表人的意思;综合下来,该字就是一个人独居一室的意思,在古代专指女子丧偶。因此,本义是女子丧偶。后来为了使字形均衡,在像人身体的笔画两旁又加上了两个装饰性的笔画,合在一起像是一个“分”字。秦代篆文又在像头部形的笔画下加了一个“刀”的形状,使得“宀”里边的部分像是由“页”和“分”组成的。
《说文解字》:“寡,从宀,从颁。少也。从宀从颁。颁,分赋也,故为少。”这里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少的意思。笔者认为是由屋内只有一人的字形引申出少的意思;作为动词是使减少或是缺少的意思。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韩愈《利剑》诗:“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由于“寡”有独自一人的意思,从而也作为古代王侯的谦称。《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由于人少必然就会感到孤单,故此又引申出孤独,孤单的意思。潘岳《关中诗》:“夫行妻寡,父出子孤。”在饮食等方面,“寡” 又有淡而无味的意思。
“闻”,会意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与小篆的“闻”不同的,其甲骨文字形像是没有门字旁的,像一人跪坐,竖起耳朵,以手附耳,似乎正在聚精会神地听什么东西。人的姿势、面部神态可有差异,但都强调一只耳朵,表明在这个字中,耳朵是最重要的。根据这个字的字形及其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学者们一致认为这就是早期的“闻”字。而小篆的字形和我们繁体的字形就非常相似了。字形显然规范整齐得多,易认易记易写,故一直沿用至今。耳在门内,是为了书写美观,门也只是代表读音。《说文解字》:“闻,知声也(据段注)。从耳、门声”。意思是听到声音,所以其本义就是听到、听见。
听见之后,就知道了,因此由本义作引申可以表示知晓的意思,例如《论语·里仁》中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如果这样的消息或者某个人某个事被很多人知晓,那么就成了“闻名天下”,于是就有了“遐迩闻名”这样的说法了。由此引申又有了“名望,名声”的意思,例如《诗经·大雅·卷阿》中的“令闻令望”就是指良好的声誉和名望。后来用鼻子嗅气味也叫闻。这里的“闻”是听闻的意思。
“孤陋寡闻”一词源自于我国古代经典着作《礼记·学记》中的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句在《礼记》里着重凸显了在学习进程之中,交流以及互动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意义。倘若一个人仅仅只是自顾自地埋头苦读,却未能与友人彼此探讨、相互砥砺、交换心得,那么便极有可能会致使其知识积累相对匮乏,认知范畴趋于狭隘,进而变得学识浅薄、见闻不够广博。
所谓“孤陋”,其所指代的乃是个人的知识储备量较为有限,同时对于事物的理解及认识层面亦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意味着个体在获取信息以及拓展思维方面受到了较大的束缚,难以全面且深入地洞悉各类学问和道理。而“寡闻”则进一步阐明,正因为自身所处环境或者条件的限制,使得此人听闻和目睹到的事物为数不多,从而欠缺丰富多样的知识积淀以及宽广辽阔的视野格局。
在此处,“孤陋寡闻”可能有两重意思,一则可能是作者在编写《千字文》过程中感觉到了自己的学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另一则就是作者周兴嗣一种谦逊的自我表述方式。他通过这般言辞来表明自身的才学尚浅,见识也不够宽泛,所知晓的世间诸事相较而言颇为稀少。但无论是其发自内心的感觉自己的才学不够,还是他自己低调的自谦,《千字文》在一夜之内编写完成,也着实展现了其博览群书,才华盖世了。我们可以理解他这种自谦之语既展现出了周兴嗣为人处世的低调作风,又从侧面反映出他对不断充实自我、提升学识修养的强烈渴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愚”,形声兼会意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字形从心,从禺( yù);从心,表示与心性有关;“禺”,在这里既表音又表意,可能取猴子相对人类来说较为愚笨、憨傻的特点作为寓意意;综合下来, “愚”就是心像禺一样迟笨。故此其本义是愚蠢,愚昧的意思。《说文解字》:“愚,戆也。从心,从禺。”由人的愚笨可被欺骗,引申出蒙蔽、欺骗的意思。 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引申出古人经常说“大智若愚”,有时人并以似愚而非愚,做事比较稳重、敦厚,故此,从正向引申为敦厚、厚重的意思;表达的是有一种质朴、老实的意味,与单纯的愚蠢有所不同,更多地是指一种性格上的厚重、不善机巧。《孔子家语》:“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王肃注:“愚,敦厚。”:在古代文化中,“愚” 常被用作自称的谦词,用于表示自己的见识浅薄、能力有限等,体现一种自谦的态度。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蒙”(读作mēng、méng、měng),形声字,类似于现代的字形始见于战国文字。据说甲骨文就已经有了“蒙”(méng)字。甲骨文中的字形上部是“冖”(mì),表示遮盖的意思;下面是一个大眼睛下面加一个人的形状,表示的是与人或人眼睛相关;综合下来,表达的是盖住人头部的意思。战国文字中其字形从“艹”,从“冡”(měng);从“艹”,表示和草木相关;从“冡”,取的就是甲骨文中的源字形;这样一来,其造字本义变成用草木枝叶遮挡头部的意思;其表是盖住让人看不见的意思。由此,引申出遮盖、覆盖的意思。《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还有一说讲的是“蒙”的本义是指一种草的名称,即菟丝。菟丝,也称为菟丝子,为一年生缠绕寄生草本植物。《说文解字》:“蒙,王女(大片的菟丝)也。”说到女王可能让大家一脸懵,这和女王有啥关系呢?这要从菟丝子的名称来解释了。菟丝,又名女萝,在李白《白头吟》里就有:“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的诗句。这里的女萝,就是菟丝。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女》:“《释草》:‘蒙,王女。';注:‘蒙即唐也,女萝别名。';案:女萝之大者,谓之王女。";这样就解释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