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

古人对尊敬的人常伏地而跪、双目仰视,由此引申出敬慕、佩服的意思。《资治通鉴》:“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人对于某人一旦产生倾慕,在心理上就会依赖,故此又引申为依赖、依靠的意思。《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后来把物体翻过来面朝上也称之为“仰”。

“廊”,形声字,定形于篆书时期。甲骨文、金文中的“廊”字不后来的字形不相同。甲骨文中,其字形像古代穴居两侧的走道,为“良”;金文字形承甲骨文而来。战国文字则字形下半讹变为从亡,篆文字形承此而来。在篆书时期,在左部的“良”的基础上,右部的“邑”是形旁,“邑”本是人们聚居的地方,表示和地方有关,后来“邑”在隶楷中演变为“阝”。所以“良”和“郎”都是“廊”的初文,后续的篆文在“郎”的基础上又加了“广”( yǎn)与“郎”进行区分,“广”的本义表示与房屋有关;故此,其本本义厅堂周围的屋。《说文解字》: “廊,东西序也。”《玉篇》 “廊,庑(wǔ)下也。”由厅堂周围的屋引申为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王维《谒瑀上人》:“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在现代汉语中,“廊” 指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还出现了空中连廊等现代建筑形式。

“庙”,其繁体字为“庙”,形声字,始见于西周金文。西周金文由“广(yǎn)”和“朝”构成;其中 “广(yǎn)”为形旁, 其本义均与房屋有关,“朝”除表声外也表意,其表示早晨的意思,古人常在早晨进行祭祀等重要活动;也有人认为包含朝廷的意思,表示的是被祭祀者是一些与朝廷君王一样应受到尊重的人,或者宗庙与朝廷一样同时受到尊重的意思;其本义并非庙宇,而是指的祖庙、宗庙,是供奉祖先牌位,进行祭祀的地方。。《说文解字》:“庙,尊先祖皃也。从广朝声。庿,古文。”《注释》:“庙,《释名》: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皃(mào):形貌,指牌位。”作为动词,也有祭祀的意思。古人崇尚祭祀祖先,贵族、皇族以及一般的老百姓,都有宗庙、祖庙的供奉,以表示对祖先的追思敬慕,也希望得到祖先的庇护,这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个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 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用于祭祀祖先,也用于祭祀各种神灵,如土地庙、城隍庙、龙王庙等,成为人们祈求神灵庇佑、祈福禳灾的场所,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信仰。“庙”还代指古代王宫的前殿;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庙” 还常被用来指代朝廷。为什么呢?因为宗庙祭祀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是国家大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君主死后,都会将牌位送到宗庙,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故此,为了纪念其功绩有一个宗庙的封号,从此引申出了庙号。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庙”的这种功能符合佛教的宗旨,就被用于佛教净地,表示的就是供奉。段玉裁这样说过:“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是说古时的庙本来只祭先祖不祭神,神都不立庙的。为神立庙是在夏商周三代以后才开始的。佛教所供奉的可以称之为“神”,算是为神立庙。

“俯仰廊庙”讲的是不是作者不断地低头和抬头,或是弯腰直起身子去行走在皇城之内的意思。前面已经有“矩步引领”了,人已经是在昂首挺胸,迈着方步仪态万方的向前行进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一会低头看这儿,一会抬头看那儿啊。这也不符合任何一个大臣在皇城内的表现啊。那“俯仰廊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俯仰”笔者认为不是低头或抬头,更不是一会弯腰再一会直立的意思,笔者认为大臣们在皇城室内的“俯仰”一般都是人行进过程中眼光的俯仰。

小主,

在古代的皇城内,对大臣的仪态表现还是有众多严格的要求的,所有人都不能在君前失仪。如果君前失仪是要被治罪的。古代天子上朝的时候,整个朝堂都是庄严肃穆的,百官手持笏板站在陛下,眼观鼻,鼻对口,口问心,要变先出足够的庄重与恭谨,没有奏对是绝对不能抬头直视皇帝的;如果直接直视君主,属大不敬之罪。更不能没东张西望,一会抬头望天,一会低头看地,所以不敢随便俯仰。所以为了表示庄重,所有人都只能有眼光来观察远近的人员和事物,这样眼光就要有了所谓“俯仰”的变化。眼光的俯仰既保持了仪态、显示庄重的同时,能够谨慎细心的观察周边的事物,对周边发生的一切有一个详细的感知,以便于对所有事物的从容应对。

在这里的“矩步引领,俯仰廊庙”讲的是作者感觉自己迈着方正、从容的步伐,沿着皇城的道路从容不迫地向前行进着;眼睛睛和头可以自由地抬起或低下,观察周边的一切事物。";矩步引领";进一步展现出的是庄重的仪态和翩翩的风度。“俯仰廊庙”和前面所说的“俯仰”只是眼光的俯仰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俯仰是真正的头部的俯仰。这是作者在即将完成《千字文》的任务时,作者感觉到自己发自内心的轻松与自由(可以在皇城之内不受拘束的低头查看或抬头仰望了),甚至有了一种可以在皇帝面前将自己的才华自由发挥,任意挥洒的感觉。

当写到《千字文》最后的结尾时,作者的内心仿佛被一股汹涌澎湃却又难以名状的情感浪潮所淹没。一方面,他深知自己成功地完成了梁武帝交予的艰巨任务,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犹如千斤巨石瞬间落地,让他的心头涌起一阵无与伦比的轻松和满足感。此刻的他,仿佛能够感受到每一根紧绷的神经都缓缓松弛下来,如同那长久压抑的琴弦终于得到了解放,可以自由地弹奏出欢快的旋律。这种轻松,使得他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他可以挺直了脊梁,昂首阔步,步伐坚定而有力,带着满心的自信与从容不迫走向朝堂了,自己的才华绽放出来光芒可以任由自己放手作为了。但这只是作者内心的感受而已,事实上,作者在内心“放纵”的同时,还是要对皇权保持着足够的庄重与谦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