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会意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甲骨文中的字形左为“弓”,是射箭的器具;右部像人形,也有说是一只右手的样子;由此可见,其含义为一人开弓放箭的意思。《说文解字》:“引,开弓也。从弓、丨。”《说文解字注》“‘开弓也’注:开下曰张也。是门可曰张。弓可曰开。相为转注也。施弦於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偁,开导之偁皆引申於此。《小雅·楚茨》,《大雅·召旻》《毛传》皆曰:‘引、长也。’”
后来由拉弓引申出牵引、拉的意思。《吕氏春秋·察今》:“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因为牵引有带领、引导向前的意思,所以 “引” 又引申出引导、带领的含义。《列女传·代赵夫人》:“袭灭代王,迎取其姊,姊引义理,称说节礼。”拉弓时会使弓弦变长,由此 引申出延长、延续的意思。《诗经·小雅》:“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又从引导申出招来、导致的意思。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借鉴、取用别人的言论、事例等也叫 “引”,后来也出现了引申的意思。在古代表示一种长度单位——十丈为一引。
“领”,形声字,据查最早的古文字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产生时代可能更早,因为《诗经》中又领字。其小篆的字形左部是声旁“令”,指示读音,笔者认为也有表意的作用,表达的是给头发出动作指令的意思;右部是形旁“页”,表意,表示和人的头像相关;综合下来,表达的意思命令头部动作的地方,也就是脖子;但其和专指脖子后部的“项”不所区别,领更多的表示和头颈之间的关联。《说文解字》:“领,项也。从页令声。”
由脖子的位置与衣服的衣领位置一致,引申出衣领的意思。《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由衣领在衣服中的重要性,引申为事物的主要部分,指大纲、要点的意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上篇以上,纲领明矣。”抓住衣领就能提起整个衣服,进而引申为带领、率领、统领的意思。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由统领而产生被领导的人也要接受,因此引申出被领导的人领受、接受、领取的意思。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领客珍重意,顾我非公卿。”从接收物品进一步引申出接收到信息,从而有了领会、了解的意思。陶潜《饮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矩步”所描述的是一种端端正正、方方正正的行走姿态。当一个人以这样的步伐行进时,可以想象他每一步都显得极为沉稳和庄重,仿佛脚下有着无形的规矩和准则引导着他前行。这种步伐不仅展现出外在的仪态端庄,更暗示着行者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节奏和气度,不慌不忙地迈向目标。而“引领”在此处则不仅仅是简单地抬起头颅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作者将头高高抬起,目光直视前方,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
“矩步引领”讲的非常简单,描写的是人是高昂着头,迈着方正的步伐,缓慢往前行走着;他就这样走在皇宫大殿之内,步伐坚定而又有力,内心安详而又宁静。这不仅仅是脚步上的移动姿态,同时表达是沉着定稳重的仪态,更体现出作者内心的从容与坚定。
“俯”,形声字,其定形文字出现于隶书。隶书之前有“頫”与该字字义类似,其字形像是一个人低头的样子,上面是 “页”,代表头部,下面的部分像一个人弯曲着身体,突出了低头俯身的形象。《说文解字》:“低头也。从页逃省。”徐铉曰:“頫首者,逃亡之貌,故从逃省。今俗作俯,非是。或作俛(俯的异体字)。”隶书中其字形和现代相同,从人府声,“人”(亻)表意,表示和人相关,是人的动作;“府”表声兼表义,府为官吏办公之地,人们进了官府或见了官,常常会低下头表示敬意或畏惧;综合下来,其本义是低头、屈身的意思,与 “仰” 相对。
小主,
由低头的动作引申为向下、朝下的意思。如 “俯瞰”,就是从高处往下看,“俯” 字突出了视线向下的方向。:因为低头屈身有隐藏自己、不显露的意味,所以 “俯” 又引申出潜伏、隐藏的含义。《淮南子》:“霜降三候,蛰虫咸俯。”在古代书信等文体中,“俯” 常被用作敬辞,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俯察”“俯允” 等,这里的 “俯” 有屈尊、降贵的意思,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意思是对方屈尊来做某事。
“仰”,会意兼形声字,定形文字最早见于篆文,其本字 “卬”见于金文。金文的“卬”由头朝下和头朝上的人组成,像一个人抬头向上望着另一个俯首下视的人。《说文解字》:“卬,望欲有所庶及也。从匕,从卩,会意。”在小篆的字形中从人,表示和人有关;从卬,“卬”表意也表声亦声;其本义为抬头、脸向上的意思,跟“俯”相对。《说文解字》:“仰,举也。从人从卬。”《易经?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