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旦”指的是一个人的名。这个人是谁呢?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解梦的周公。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也被称作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周武王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周朝的基业,便开始分封同姓宗族、功臣和亲戚到各地去做诸侯。在建国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周公被封到鲁国。但是由于周朝刚刚建立,礼乐等制度也不完备,武王还需要周公的帮助,所以周公就没有去自己的封地,就让其长子伯禽就封成为了后来的鲁国,而自己留在了首都镐京。武王薨逝后,成王年幼,周公开始了摄政。后来武王的几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
后来,周公定制了我们前面所讲“乐殊贵贱,礼别尊卑”的礼乐文化,带领一众官员创建西周王朝的典章制度,他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月”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也开创了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志国理念并使之发扬光大,其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所以,儒家称周公旦为“元圣”。
孰,会意字,始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人在一座祭祀祖先的宗庙前供献食物。后金文在宗庙下面加“女”字,大概表示女子善于烹饪,代表所进献食物为经过加熟之后的。在小篆字形中其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 jí),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的意思。“孰” 字的本义通“熟”是食物煮熟。在古代,人们在祭祀时会用煮熟的食物作为祭品,所以 “孰” 字最初与祭祀和食物的烹饪成熟有关。《说文解字》: “孰,食饪也”,《易》曰 “孰饪”,都是强调食物煮熟的意思。
后来 “孰” 字逐渐引申为疑问代词,表示 、谁、哪个、什么的意思。《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愈?” 意思是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些;《论语?八佾》: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的 孰”表示什么的意思。而煮熟意思的字便由从火、孰声的“熟” 字所代替。
营,形声字,始见于篆文,从宫,??(“荧”的初文)声。篆文中“宫”和“??”共用一个字符“ㄇ”,其本义为四周垒土环绕而居。到了隶书和汉朝时期,“??”的两个“火”隶书讹变作草字头“艹”简化的写法。《说文解字》: “营,市居也。”《说文解字注》:“帀居谓围绕而居,如市营曰闤,军垒曰营皆是也。”《礼记?礼运》: “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这里的 “营窟” 就是指人们在冬天居住的一种四周垒土的洞穴式住所。《孟子滕文公下》:“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后来从居住的含义引申出对居住场所的规划和建造,又进一步引申泛指各种建筑物的建造。后来引申有军营、扎营的意思了。后又进一步引申为对事物的筹划、料理和经营管理。谋划就有为了某种目的而努力追求的意味,又因此引申出谋求、追求的意思。
“微旦孰营”的意思是如果周朝没有周公旦,谁来进行“奄宅曲阜”这件事的谋划与执行呢? 这句话体现了对周公旦功绩的高度肯定,强调他在当时事务处理、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这两句话综合下来讲了周朝建立初期,周公旦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平定叛乱等诸多事务都离不开他的领导和谋划。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勤政爱民,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为周朝建立之后的兴起和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了中华的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就连魏武帝曹操也对周公的事迹发出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慨叹。
我们下面把周公的言行记录和大家分享一下。《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说:“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即使身份尊贵,富有四海,倘不谦恭,不但会失天下,而且还会亡其身。《易》书有言:“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