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书,指的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在古代,最初是没有笔墨来做记录的,那怎么办呢?古人发现了漆,漆是可以将物体的表面硬化,并保护好里面的器物和内容。所以,古人就制作出漆笔,蘸着漆把文字记录在竹简上。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就有记载:"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漆的割取与加工制作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用漆制作的物品都是非常珍贵的。由此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记录下来的书籍。
小主,
壁,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上面是 “辟”,下面是 “土”,其本义是墙壁。在古代,人们用土、石等材料建造墙壁来划分空间、遮挡风雨和保护自己。后来引申为营垒、陡峭的山崖等。后来又成为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最后一宿。
“经”,其繁体字为“经”,形声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在金文中,其字形左部是“糸(mì)”,表示和丝线相关;右部为“巠(jīng)”,指地下穿行的水脉,代指很长的脉络。综合下来的造字本义就是织物纵向的脉络线。郭沫若《金文从考》认为“经”的本字(初文)当是“巠”。在金文中,“巠”上部的三条曲线像纺织机上的“经线”,上下两横像织布时穿筘(kòu)时的棕框;下部是织机的脚架。用织布机织布时,纵线叫“经”,横线叫“纬”。先设置经线,再用梭子牵引纬线,在经线之间往复穿行,使经线和纬线连续不断交叉就称为布帛。
“经”的本义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转指南北走向的路,后指地理学上的经度。此外经也是中医术语,指人体血气循环的主要通络,又指女性有固定间隔时间的月经。“后来又引申为准则、法则,又引申指被认为阐释恒常不变准则的书,也作为某种专门着作的名称。引申指动词时,“经”指(用线)划分、度量,由此引申为治理。后又引申为经过、经历。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儒家的经书典籍。相传儒家虽为显学,但秦儒向来相轻。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所有的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但经过历史最新考证,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还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据说李斯上书焚书时,秦始皇批复的是:“制曰:可。”秦朝皇帝的批复又有两种——一种是制曰,另外一种是诏曰。诏曰的意思等于就是下令必须执行,而制曰就是可以的意思,那种强制执行的意思就轻了很多。至于焚书,秦始皇只是象征性地烧了民间的一部分至于收缴上来堆放在阿房宫中的书籍根本就没有焚毁。最后项羽火烧阿房宫,烽火连三月,那些书籍才被焚烧殆尽。所以项羽焚书,秦始皇只是个背黑锅的。而坑儒据说是坑的那些方士,而不是儒生(可能有部分既是儒生又是方士的被坑了)——当时朝堂上还有很多儒生在呢。而且就连当时逃国的孔子后人,秦始皇都没有按律追责。但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样,还有待后人进一步发掘和考证。
“漆书壁经”和“杜稿钟隶”不一样,讲的是从古至今保存下来的珍贵的典籍。
两句综合下来讲的是广内殿存放着大量的珍贵的藏书,既包含珍贵的手稿真迹,又有自古流传下来代表这中华文明的珍贵典籍。这些都代表着文明的发展,也是中华文化的沉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这是跟我们历朝历代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百姓对书籍的珍藏与传播分不开的。
我们讲完了广内殿的藏书,那么承明殿那边的英杰们又是什么状况呢?请看下一章——“府罗将相,路侠槐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