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代指奴隶的“隶”,其繁体作“隶”,是形声字,右部的“隶(dài)”作形旁,因放牧牛马者为仆役,所以用此作形旁;左部的“柰(nài)”指一种落叶小乔木,在“隶”字中表声。隶变后楷书作“隶”(隶定作“??”)。“隶”本义指奴隶,即为归属于奴隶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又引申为动词——奴役、役使。奴隶归属于奴隶主,因此又引申为附属、隶属的意思,是从属于谁,受谁管辖的意思。

这里的“隶(隶)”指的是汉字形体之一的“隶书”的简称。隶指的是隶书,中的文字演化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隶书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演变之一。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而隶书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自创立这种文字人——程邈的身份:说的是在李斯创立小篆的同时,一位叫程邈的狱吏因冒犯秦始皇,被关在监牢里。他平时就喜欢研究文字,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在琢磨怎样能使字变得好写好认。于是,他把一些字去掉重复的笔画使其变得简单;把一些偏旁部首进行统一使之变得有规律;在写法上,把诘屈的笔画变成平直的,把圆转的部位改成方折,变得好写多了。于是一种崭新的字体诞生了。由于当时管狱中的犯人叫“徒隶”,这种书体就被叫做“隶书”。另外一种说法源自用这种字的人身份——隶员。晋人卫恒的《四体书势》认为,隶书的由来是因为秦朝建立后曾采用秦篆字作为标准字,但是篆字难写,当时便让“隶人”(即胥吏)来抄写奏章报告,所以后人称其为“隶书”。

钟隶指的是钟繇的隶属手卷。钟繇的隶书手稿也在后世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但他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杜稿钟隶”就很简单了,就是杜度的草书手稿和钟繇的隶书真迹。这里代指的是那些珍贵的原始手稿。说完这些真迹,我们再继续讲“漆书壁经”。

“漆”,“漆” 字最早可追溯到其本字 “桼”。甲骨文中的 “桼” 字,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棵漆树的形状。“桼”字上面的“木”表示树木,中间的“人”表示人所为,下面的“氺”(像水非水)表示树枝划开流出的汁液;整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漆树汁滴落的状态。

中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漆的国家。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漆树的记载。《尚书·禹贡》曰:“兖州厥贡漆丝” 。《山海经·北山经》中说:“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上面所说的兖州、虢山系指山东、甘肃一带多漆树,在几千年前已经用漆丝作为贡品了。但在古代,漆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材料。据说当时人们需要走百里路在一千棵漆树上划一千刀才能取得一两漆液,极言漆液产量之低。漆艺师有时也会在漆液中加入一些金、银粉细螺,以增加漆器上图案的灵动性和梦幻感。所以,只要是用漆制作出来的所有物品都是十分珍贵的。

后来,由漆的涂料性质引申出涂漆的动作。《战国策》中就有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的记载,这里的 “漆身” 就是用漆涂身的意思。

“书”,其繁体字为“书”,形声字,始见于甲骨文,从聿(笔的最初字形),者声。在甲骨文中,其字形上半部是一只手,拿着一根类似于笔的东西表示正在书写,下半部是一个 “口”,整个字合起来表示用笔记录说的话。后来,几经演变,到了战国时期,主体字形变成了从聿者声的“书”字。

《说文解字》:“箸(着)也。从聿,者声。”本义是“着”,指书写,记述。在古代,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思想等,“书” 就体现了这种行为。颂鼎:“尹氏受王命,书。”书籍是书写内容的载体,随着书写的发展,“书” 逐渐引申为书籍的意思。如《论语?先进》中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后来又引申为字、字形、书法,文件、书信的意思,我们就不一一细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