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这从网上查资料说是这两句话,出自汉朝崔瑗的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对比起来,这句可能是最为贴切的。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句座右铭的意思就是不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两句也是说我们怎么能够成为一个有良好自身修养的人的。其实在古文中,类似的词句还是有很多的。《太上感应篇》云:“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诸如此类,我们不一一赘述了。

我们先说“罔谈彼短”。“罔”的最初就是“网”,其甲骨文的字形像是在用木棍等做的支架上编成的用以捕捉鱼、鸟、兽等的网形。本义是捕鱼及捕鸟兽等用的网。到了战国时期,文字为便认知与识读,就在“网”的基础上加声符“亡”而成“?? ”,也就是“罔”与最初的网字进行区分。《说文解字》“罔,网,庖牺所结绳以渔。从冂,下象网交文。凡网之属皆从网。??(罔),网或从亡。”这时的“罔”与“网”虽然是两个字,但最初的意思还是相同的。直到后来才引申出了后来的意思。

小主,

“罔”意思是什么呢?《尔雅·释言》:“罔,无也。”这里的“罔”的解释就是没有的意思,后来引申为不的意思。我们从字形上看,这个字的意思是网里面什么都没有捕捉到,就成了“罔”。个人觉得“罔”是费尽心思下网捕捉猎物却一无所获,这里面蕴含着失落,有些“枉费心机”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迷惑无知、一无所获的样子”。例如《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字还被假借来表示无、没有等意义。 “罔”还引申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可”“不要”的意思,例如《尚书·大禹谟》:“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这里的“罔”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短”,象形字,始见于金文。在金文的字形里左边是“矢”,表示和箭相关,右边的“豆”,跟我们现代吃的豆子没关系,古代的豆,是一种容器。而我们吃的豆叫做“菽”。这里的“豆”表达的是"逗",表示停顿的意思,综合下来,表示箭的射程很近就停了下来。造字本义:箭射得不远。本义指不长。《说文解字》:“短,有所长短,以矢爲正。从矢豆声。” 表示短不短可以用弓矢来衡量。古代弓长箭短,量长的用弓作标准,量短的用箭作标准。

“罔谈彼短”表面的意思就是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前面我们说了:人看别人最容易看到的是别人的短处,而看自己最容易看到的是自己的长处。同样,别人看自己也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对方的缺点。这无可厚非,人总是要有自信的,如果人看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一身缺点,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么谁还能相信你呢?所以,人还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同时也要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而对于别人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人说我和三个坏蛋——一个强盗,一个小偷,一个诈骗犯同行,他们也是我的老师吗?可以肯定的回答:是!为什么?孔子后面跟了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好的可以作为正面教材学习,坏的也可以作为反面教材来学嘛。我们可以把别人的长处和缺点作为我们的教材去学习,但不可以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为什么呢?要记得当你伸出手去指责别人的时候,虽然一根指头在指别人,却有三根指头是指向自己的。也就是说你在揭别人短处、伤害别人的时候,有多少是要反作用到自己的身上呢?

陈抟老祖在《心相篇》里也说:“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喜欢称赞自己长处的人,不要指望能够取得和高德成就与功名;而喜欢谈论别人缺点的人,一生中的障碍会很多,到了最坏的程度可以伤及自己的身心性命。

我们接着说“靡恃己长”。

“靡”是个形声字,从非,麻声;始见于篆文。其字形由“麻”和“非”构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解释也不同。说到这里,我们要说说“麻”这个字的由来。《黄帝内经·素问》上说:“麻麦稷黍豆为五谷。”上古时期人们把麻是很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麻籽当粮食吃,麻的皮可以用来织布,用途很广。“靡”字的意思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不把麻籽当粮食吃掉而把它扔了,由此就形成了浪费的含义。例如《墨子?节葬下》:“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后来由浪费引申到《尔雅·释言》:“靡,无也。”《诗·邶风》:“靡日不思。”“靡”都是无、没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