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君子为相

王钦若的离世让王曾得以再无任何阻力地晋升为大宋的首相,但为了继承和忠实地践行大宋的祖宗家法——防止宰相专权,刘娥还必须得给王曾找个人搭伙同掌相权。同时,随着王钦若的离开,这大宋朝堂之上尊卑次序也得重新排位。别以为王钦若走了你王曾就该是老大,在这大宋的朝堂之上比你有资历、有功劳、有脾气的人可是一直都有。

经过刘娥的一番思量,最后她选出来的这个与王曾搭班子的人很是出人意料——枢密副使张知白。此人我们在前面很少说到,但他可是宋朝此时极其有名的能臣和正臣,而他最被当世以及后世之人所称道的则是他的个人德行和操守。我个人觉得,在整个北宋宰执集团里能够被称之为君子的人当中,张知白的入选应该是最为无可争议的人之一。

张知白(公元956年—公元1028年),字用晦,河北沧州人,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进士。张知白人如其名,别的君子身上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能够被大众所包容的小瑕疵或小污垢,但张知白却完全配得上他名字里的这个“白”字。

说能臣。

张知白考中进士之后,先后在河南、蜀川、江南和陕西等地为官,他之所以频繁地转任地方并不是朝廷想要锻炼他的腿脚工夫,而是看中了他的应变和应急能力。哪个地方有灾或有难,那他张知白绝对会被优先考虑到,赈济灾民、清典刑狱、发展生产,张知白每到一地随即造福一地,他绝对堪称真宗朝时期的一块万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说正臣。

在京为官时,张知白的一身正气却没能赶上好时候,当时正是真宗陛下疯狂迷恋各位神仙的时候,他屡次上疏请求赵恒赶快醒醒,但结果却是被赵恒的无数记太极拳打得鼻青脸肿:爱卿你说的很好,说的很对,但朕就是不想改。有鉴于此,张知白主动放弃别人梦寐以求的京官而力请到地方去任职,与其在京城尸位素餐拍马屁唱赞歌,他宁愿去地方上做点实事。王旦过世之后,张知白再被调回中央,而且一下子被升任为参知政事,可他还是有些时运不济,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恰好是第一次担任宰相的王钦若。张知白可不是鲁宗道那样的“粗人”,几度与王钦若政见不一之后,他索性再次请求出任地方官。

随后的事我们都知道,大宋官场剧烈震荡,寇准回朝,王钦若下台,而丁谓在经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后打倒了所有人成为了新的“王者”。王钦若因为擅自回京而被贬到南京商丘府后,为了继续整治已经被自己狠狠地阴了一把的王钦若,丁谓想到了此时在大名府担任知府的张知白。在丁谓看来,张知白之前正是因为受了王钦若的鸟气才放弃触手可及的宰相之位而跑去当了个小小的知府,如此大仇只要是个人肯定都会想着如何报复。于是,丁谓将张知白调到南京去做留守,目的就是希望张知白能够替他好好地再整治一回王钦若。可是,丁谓这显然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王钦若尽管当时被公认为是奸邪,但张知白与他之间只有政见上的不同,而无私人之仇。

到了南京之后,有鉴于对王钦若当前处境的同情和怜悯,张知白不但没有故意给他难堪,反而还对王钦若比之前更为礼遇。丁谓因此而大怒,他一纸调令把张知白给赶到亳州去当知州。丁谓倒台之后,张知白被刘娥再度召回京城并出任枢密副使。

以上这些都是张知白在官场上的表现,但他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地方还得是他个人的品德操守。此时距离张知白考中进士并开始为官已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整个大宋的大小官职他也做了无数个,如今更是位居当朝宰相,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的个人生活之清俭竟与普通人别无二致,史称其“清约如寒士”。

各位,你能想象堂堂的一国之总理或是首相其家居用品和生活水平居然与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别无二致甚至还不如一个小资吗?当然,如果这种事和现象是发生在某个穷得吃土的部落酋长国,那么这一切倒也不足为怪,可这是哪儿?这是“富得流油且高薪养廉”的大宋啊!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这事还真的就发生在了张知白的身上。需要指出的是,张知白可不像伪君子冯拯那样只是做了一瞬间的寒士宰相,他做了几十年的寒士且为天下人所共知。

当然,张知白这样也招来了某些人的非议,而这些人也是自古皆有之,他们便是站在圣人的视角用怀疑的眼光质疑和看待一切事物的圣人门徒。常言道大奸似忠,大伪似真,你张知白清廉简朴得如此人尽皆知显然是另有居心,你要么是伪君子要么就是在有意为自己博取声名,无论是哪种情况,你张知白都不是个好人。至于原因,你明明领着丰厚的俸禄却在装穷,而且也没见你拒领俸禄或是把钱拿去捐献给偏远山区老弱病残,那你的钱去哪里了?难道你是守财奴?或者说,你想把你的钱存起来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