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老郑,我去问问看。唉,你也别强迫他,孩子有自己的梦想,找好了我跟你说。”
“老郑有事?”杨朔问。
“孩子高考,想报艺术学院,问我认不认识广播电视编导相关的老师,给他指导一下。”
“他不是一直说孩子以后要去学医的么?”
“那人家不愿意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医学就是他单方面的执念,自己做不到的,想从孩子身上弥补。”
“倒也没那么严重,他托你找老师,不就是支持孩子的么。”
“嗯,也对。”
他们说的老郑,名叫郑宏,其实不算老,刚过50岁,在六附院已经工作了20年,最早那批护工,只剩下他一个。老郑是杨存道从东海下属一个县城里带来的,和老杨相识是在一次医疗下乡活动中。那天早晨,一辆送孩子上学的中巴车途径一座正在整修的桥,发生侧翻,老杨和县医院的医生们跟着救护车赶到的时候,见一位年轻人戴着口罩和手套,正在帮一个男孩检查腹部,很专业的样子。
见他们来了,年轻人往河岸上一指:“那几个坐那儿的孩子没有明显外伤,这个孩子头撞到了,有血肿,但没有开放性伤口,躺那儿的女孩可能有点严重,她说脚动不了,我没敢动她,暂时没办法判断是哪部分的脊椎出了问题,医生,你们抬担架的时候小心一点。”
等他们把受伤的孩子抬上救护车,这个年轻人才站起来,拍了拍膝盖上的土,背起双肩包,个子不高却挺拔,很有精神气。
杨存道问:“小伙子你是哪个医院的?”
他目光躲闪了一下:“我……不是的,就,就懂一点,我还有事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