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页

否决的原因有二。

【一是】更深的地下,岩层更致密,几乎不存在天然的熔洞,也没有可以消解碎石的【炎河】,想要在那种致密的地方钻掘出庞大的空间,总之就是难于上天。

参宿四脱离主序阶段后,全社会的劲应该都往一处使,那就是发展航天技术上天,而不是分出可观的精力去下地。

因为,参宿四迟早有一天会吞没第一行星。

在天体物理学家的演化模型中,参宿四第一次膨胀,直径会从1膨胀到2,收缩时,直径会从2收缩到1,第二次膨胀时,它会从1膨胀到3,然后从3收缩到2,然后再从2开始膨胀,总之,它虽然会在膨胀与收缩之间循环,但它也会越来越大。所以,第一行星迟早有一天会被吞没。想要活下去,最终只有一条路可选,那就是离开第一行星。

如此,就必须要发展航天。

而发展航天,自然是距离地表越近越好。

在非常深的地下费力挖掘建造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显然南辕北辙。

【二是】早先在极夜地区地下的无人钻探器,发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硅基生命,这种生命对硅基人有益还是有害,还不清楚。

最终,硅基人社会权衡利弊之后,在大方向上选择了‘迁徙’。

在你发来的资料中,有提到一种沿纬度季节迁移的鸟,称为‘候鸟’,硅基人也一样,在参宿四脱离主序阶段、进入膨胀收缩循环的阶段后,第一行星的硅基人,就变成了‘候人’,只不过,是沿经度。

在经过了数轮迁徙之后,硅基人社会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

在第四轮迁徙之后,他们在极夜地表上成功建造了第一座‘永久居住地’。虽然规模不大,仅能够维持三个硅基人的日常生活,但这也是一个里程碑。之后,在极夜地区的地表之上,各种设施建筑陆续拔地而起,航天发射塔、望远镜、信号塔、甚至是小型粒子对撞机等等等等。

在第五轮迁徙时,硅基人社会的生物学家总算是亲眼见到了被钻探器带回来的一只活体——生存在极夜地区地下的那种硅基生命的活体,经过研究,他们彻底确定了它的生存方式。

这种微型生物耐低温,不耐高温(这里的高温,是相对硅基人来说的)。它的生命活动异常缓慢,主要依靠的是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维持生命。

它会把岩石中的硅,变为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