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2页

阴山大桥不是天成准备用火箭造的贺兰山大桥,它位于北方阴山境内。

阴山是华夏北部东西向地理分界线,平均海拔两千五百米。

其北坡连接草原,地势缓和,但95的区域寸草不生。

其南坡连接河套平原,地貌主要由断层陷落形成,平均落差近千米。

而正是南坡犹如褶皱般的地形,构成天然屏障,令阴山在华夏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留下诸多人文。

比如昭君墓、赵长城、鸡鹿塞……

比如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地貌复杂,周围又全是由古老变质岩组成的悬崖峭壁,以及这里还是‘地址断裂带’,以目前常规施工技术而言,根本无法架桥。

天成桥梁设计研究院勘探研究一年之久,最终采用半架空与阻尼器相结合的抗震体系,作为主要施工方案。

所为半架空,结构类似跨海大桥的半漂浮体系,是指桥梁的梁与塔、墩之间并不刚性联结,而是通过滑动支座联结,在地震时,全斜拉桥可以纵向摆动,避免结构共振,达到抗震消能的目的。

所为阻尼器,是指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类似减震器。

利用阻尼来吸能减震不是什么新技术,在航天、航空、军工、枪械、汽车等领域多有应用,只不过进入新世纪,才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工程方面,以天成钢结构为最。

两者结合,构造出桥梁主体,横跨整个阴山,总长36公里。

其中包括11座平均跨度为一千二百米的斜拉桥,用于通过悬崖峭壁之间的峡谷。

而为了固定该大桥,峡谷两侧采用液压回旋钻机气举反循环工艺成孔,打造桩基,并分别安置六座四千立方米的承台,以连锁反应装置保障斜拉桥索塔稳定性。

通俗讲,就是在松软沙滩上,钻两排深孔,镶嵌数千根穿透沙层的‘钉子’,再在钉子顶部压上几个沉重的大铁块,并将两者焊接在一起,然后在铁块上方铺设带有减震装置的铁板,如此构成了‘阴山大桥’,哪怕沙层塌陷,哪怕台风来袭,哪怕十级地震,除非方圆两百平方公里全崩塌,否则这座桥可无视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