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那些欧美的自己的配套厂完全可以重新替代中国腾飞,所以波音和空客的高层一开始根本就没有丝毫犹豫,对着中国腾飞真真是怎么狠怎么来,大有一种除之而后快的既视感。
而依附于波音和空客这两大巨头的航空公司,自然是跟着老大走,就比如说日本的全日空,旗下清一色的波音系飞机,因此当波音宣布终止与中国腾飞的合作时,全日空立刻宣布所有机型不会在给中国腾飞进行维护和保养,同时按照波音的要求禁止使用一切中国腾飞出产的备用零部件。
与全日空类似的还有大韩航空,马来西亚航空,新加坡航空,阿联酋航空……
而这也是为什么庄建业根本就没把国内那些个狗屁倒灶的事儿放在心里,因为相较于国内,两大巨头在国际上的声势那才叫大阵仗。
也正因为如此,那段时间庄建业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国际上,但做法却比巨头还要简单粗暴,你不是终止中国腾飞的零部件使用吗?
那好,哥们儿不生产总行了吧,反正现如今中国腾飞的重点是fb-220型客机,再加上一系列军用飞机生产订单,维持个一两年基本进项还是没问题的。
以为断了采购就能把中国腾飞逼进死胡同?姥姥!
也不看看空军看着中国腾飞拿出的基于fb-220型客机改进的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时,口水流的多老长。
所以当2007年12月中旬,庄建业宣布中国腾飞停止生产一切有关波音和空客的产品时,波音和空客的股价应声下跌,尤其是空客盘中一度下跌15。
没办法,资本是敏感的,别看波音和空客事后信誓旦旦的说他们已经在中国腾飞之外找到了稳定可靠的配套供应商,并能保证2008年一季度的交货任务。
但资本却很清楚,半个月的时间内,波音和空客的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几乎把除某国之外的所有具备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跑遍了,别说把航空产业链凑齐了,就是一家既能稳定输出,又能保证质量,还可以物美价廉的厂子都没找到。
特别是欧美的确,七八十年代那些给波音和空客做配套的相关企业要么是破产倒闭查无此人,要么就是价格奇高,要价让波音和空客根本负担不起。
而这也让波音和空客那些资深的技术人员不断发出疑问:why?
是呀,这才几年,欧美那些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哪儿去了?怎么就突然消失了?
这些技术人员可能搞不明白,但跟波音这类巨头高层关系密切的李斯特之流却很清楚,哪儿去了?自然是被来钱更容易的金融给洗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