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页

却不成想居然被中国腾飞给打回来了,理由是中国腾飞已经被波音和空客两大巨头从产业链名单中剔除,相关零部件无法得到官方认证,为了避免有关企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中国腾飞已经暂停此项业务。

得到回复的东航当时并没觉得如何,只是自嘲自己怎么把这事儿忘了后,就把订单转到了欧洲和北美的相关供应商。

结果欧洲和北美的报价一过来,东航直接傻眼了,原本只需5亿人民币解决的问题,欧美厂商却需要15亿美元。

15亿人民币的价格就已经比中国腾飞的高出三倍;15亿美元,那高出的可是好几个三倍!

这就罢了,关键是东航手里的几家继续大修的飞机,中国腾飞以同样的理由不接,只能返厂大修,一问价格,东航差点儿没直接崩溃,其中两架的维修费居然高达整机采购成本的70;最离谱的是一架波音747-400,整机大修的价格居然高达飞机采购费的110。

换句话说,换一架全新飞机都比修来的划算。

直到此时,东航方才回过味儿来,终究还是中国腾飞更香……

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巨头的尴尬

可问题是东航回过味儿来的时候却也晚了。

因为中国腾飞已经按照波音和空客的要求停止一切相关系列机型的零部件的生产与制造,没有零部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飞机修理厂也就没办法正常为波音和空客的机型提供正常的保养服务。

当然了,特殊机制下的加价服务还是没问题的,毕竟中国腾飞手上不可能一点儿存货都没有,但这就意味着中国腾飞可以在里面的操作空间非常多。

特殊机制是个怎样的机制?加价到底要价多少?东航之前对舆论漩涡中的中国腾飞视而不见,会不会招致中国腾飞的恶意加价?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东航无法控制,但有一点却是东航高层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东航的财务报表上的成本一栏必然会驴打滚儿往上翻,最后能到多少,即便是最资深的财务专家都预测不出来。

因为中国腾飞这一次所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国内的航空公司,而是整个全球的航空产业。

是的,这次中国腾飞看似“顺从”的接受波音和空客“霸王条款”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于无声处听惊雷,直接就给全球航空产业来了一记黑虎掏心。

刚开始,波音和空客还可以勉强支撑,毕竟手里的存货还有不少,更何况他们把一系列机型的代工转到中国腾飞才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