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林茨先生?默林茨先生……”
就在默林茨手捏着字条,陷入沉思之际,一旁的德莱恩有些不耐烦的提醒两句,默林茨这才回过神来,连忙将手里的字条递给德莱恩,顺便解释道:“东方某大国刚刚进了一次反卫星拦截试验,他们的野心可不小,看来你们的‘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要遭到东方某大国的挑战啦……”
“哦?”德莱恩闻言也是很诧异,接过字条扫了一眼不禁皱了下眉头,旋即毫不在意的笑了笑:“不过是击落一颗报废的卫星而已,一枚能够打到太空的液体运载火箭就能够做到,相关的计算公式普通的物理系本科生都会,没什么难度,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实战能力,毕竟现如今的卫星上都是装有小型反推装置,轨道可以随时变化的,这就如同考试中的客观题和主观题一样,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默林茨听罢不禁挑了下眉头:“你们似乎很了解东方某大国的航天技术现状?”
“不能说很了解,但大致上也不会差多少!”德莱恩说得颇为自信:“毕竟我们过去几年在‘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上合作还是很广泛的,多少还是能看出些许底色的。”
“怎么样?”默林茨迫不及待的问。
“相较于绝大多是发展中过那是要强不少,但终究是有上限的,基本上与新德里处在同一个水平……哦,不……新德里最起码对外合作方面做得更好,所以用不了多久,新德里在航天领域应该会超越东方某大国,这应该是个既定的事实……”
德莱恩就好像是赛道上的裁判员,每一句话说得都坚定无比,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一样。
其实不止是德莱恩,随便从欧洲航天局拎出个技术专家和主管官员,对东方某大国几乎都是同一类看法,那就是缺经验、少技术,这些年除了赚了点儿臭钱之外,几乎一无是处。
没办法,实在是合作期间东方某大国专家组的表现是做不了假的,那种看到芯片级原子钟时的羡慕、渴望与自卑就写在他们的脸上;那种见识到先进微电子精密加工车间时的震撼同样无法掩饰。
与之相比,新德里的专家就要淡定的多,哪怕新德里的技术水平同样不咋地,但新德里的专家们大多数都是接受过欧美高等学府教育的,除了担任新德里政府职务外,身上还兼着不少欧美大学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的头衔。
都是见过世面的。
东方某大国的专家们中也有欧美留学背景的专家,但与新德里那些能进入核心圈层的人士相比,东方某大国的留学人员只能算是外围打工仔,理论知识或许不差,但经验水平和见识程度就打好几个折扣了。
再加上东方某大国刻板的技术引进条件,与新德里大方的采购成品零部件和技术外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正因为如此,不少欧洲航天领域的人士看法非常一致,那就是更看好新德里的航天发展。
因为新德里在航天方面更开放,更自由,更皿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