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大师和团队可不是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国内航空工业发展半个多世纪,举全国之力也就培养出一个大师外加15个核心团队。
一个大师自然是十号工程的总师,15各团队其中一个就是十号工程团队,当然了,现在十号工程研制完成,这个团队已经升格为20号工程团队。
剩下的05个则是歼-11系列研发团队,因为还需要依靠俄国的技术输出,因此这个团队的独立性稍弱,只能算半个。
然后……然后就没有了。
国内不是不想多培养几个,问题是这种事情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苦功连个水花都翻不起,就别说成效了,因此国家即便加大这方面的扶持力度也只能静静等待。
如此情况下,专家们也只能哀叹中国腾飞的不幸,空有一身本身,没有核心团队和大师的引导,终究只能在战斗机这个领域做个默默无闻的配套。
这不单单是中国腾飞的不幸,何尝不是整个国内航空工业的悲哀?
然而在此时此刻,随着汤莉莉将fc-23重型舰载战斗机的三维图展示出来,在场的无论是专家组的专家还是海军的领导和首长,都在心底里冒出一个震惊无比的想法,那就是他们今天极有可能见证国内另一位航空设计大师以及围绕这位大师的那支研发团队的诞生。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原因很简单,屏幕上的fc-23完美的将中国腾飞犹如精神分裂的保守与创新完美的整合在一起,并在形成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平衡点。
试问,没有大师的提纲挈领,没有利害团队的穿针引线怎可能做到这一步!
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这性能……
之所以有如此的感慨,原因很简单,看看屏幕上fc-23重型舰载机的气动布局就知道,中国腾飞算是把精神分裂完全治愈。
没办法,那种保守与创新的统一实在让人想不感慨都难。
将fc-23重型舰载机归于保守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整架飞机的气动外形可谓是中规中矩,用业内的行话来说就是传统的常规布局,既没有鸭翼的加成,也没有全动垂尾的炫技,更没有科幻大片的既视感,整体的冲击力并不强。
然而就这么将fc-23重型舰载机完全划归为保守同样有失偏颇,不说别的,单说那对近乎于菱形的机翼,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