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页

保守方面不难以理解,中国腾飞的初教6ro,歼教-7ax两款主打的教练攻击机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要说什么高新技术根本就谈不上,尽管在某些指标上可以达到轻型战斗机的标准,可在当今世界战斗机普遍重型化的趋势下,中国腾飞的轻型化路线显得过于格格不入。

与之相反,中国腾飞在创新方面又是另一番激进的姿态,无论是“真龙”系列验证机,还是半隐身状态的fc-21,亦或是号称中国版的yf-23的所谓垂直起降战斗机。

无论是在气动布局,还是在细节设计上,中国腾飞就跟换了个人一样,只追求极致的创新和技术上的突破,似乎不搞点黑科技就对不起中国腾飞这个名头一样,以至于这些专家、领导和首长每次去中国腾飞都会有种眼前一亮,来了场科幻大片一般的头脑风暴。

可问题是,中国腾飞的这些机型先进是先进,技术厉害是厉害,但整体的成熟度却并不高,就拿前不久让在场众人惊叹不已的垂直起降验证机来说吧,类似yf-23的那种变体式飞翼布局的确令人惊叹,由此带来的超音速巡航也足够的震撼,之后与歼-8e的对抗中碾压对手的现实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可结果呢……

没有一支部队将其作为后续主力机型进行发展的,原因很简单,别看垂直起降验证机人前表现得灿烂无比,待一切尘埃落定后,那架只飞了不到一个小时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便彻底报废了。

中国腾飞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是验证试验用品,因此在材料和工艺上并没有采用高端的耐损用具,因此使用寿命方面不是很理想。

然而这种苍白无力的解释糊弄糊弄外行还行,他们这些业内专家可就没那么好忽悠了,这种一秒真男人,拉胯后半生的事实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腾飞在涉及先进材料和加工工艺方面还存在极大的缺陷。

正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些核心问题,所以中国腾飞的高端战斗机都是以试验验证机的形势出现的,以至于在外界眼里,中国腾飞不断寻求技术突破,貌似创新致死。

可在业内眼中,中国腾飞这种做法根本就是愚蠢到家的表现,甚至可以说与新德里阿三那种好高骛远没有本质区别。

如果中国腾飞有志于战斗机研发,就应该安下心抠出一个成熟型号,然后再在这个型号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是。

成功集团、东北集团乃至宏通集团都是这么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可中国腾飞似乎不屑于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迈进,总给人一种急不可耐的想要一步到位的飞越敢,结果就是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正因为如此,不少总部的专家和领导都不止一次的感慨,要是中国腾飞能在保守的轻型机和激进的试验验证机中间找到一个相互融合的平衡点,绝对能趟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问题是,这种平衡点需要的可不单单是简单的技术和工艺,更不是某个单项的创新性成就,而是一个具备丰富经验的航空设计方面的大师以及一支能够兼容并蓄且执行力极强的超级团队。

中国腾飞不缺技术,更是在制造工艺上独领风骚,偏偏缺乏这样大师级的航空设计大牛以及跟大牛配合的顶级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