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页

至于该雷达照比专业的预警机雷达在性能上存在不小的差距,空军总部当然知道,可问题是预警机专用雷达国内没有,进口的话一时半刻也办不到,与其苦哈哈的干等着,还不如用一款具备一定预警功能的雷达系统顶一下,总比空军的作战飞机完全单打独斗要强。

所以空军的这个项目即是个“废物利用”的问题,也是个解决有无的问题。

再加上6套雷达的引进本来就是在计划外的事情,这就导致了空军在这个项目上的投入十分有限,满打满算才1600万人民币的经费。

这笔钱才八十年代还算比巨款,可在九十年代中期可就不够看了,特别还是研制一款带一定预警机功能的空中雷达警戒飞机,这点钱估计连塞牙缝都不够。

正因为如此,当空军将消息在业内传出后,应者几乎没有,没法子,经费太少,各航空厂的日子本来就不太好,那可能跟着空军一起赔本赚吆喝?

第八百六十一章 图啥?

这要是放在一、二十年前,计划经济主导的年代,别说空军拿出1600万经费,就是160万都有人争着抢着去拦这个活儿。

因为无论亏、赚都是国家的,拿到项目怎么搞都无所谓,反正最后有国家兜底,这就是大锅饭、铁饭碗。

可是进入九十年代,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始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以往的国家拨款变成了银行贷款;以往的全方位兜底,变成了企业自负盈亏。

尽管还没有彻底的将大锅饭和铁饭碗砸碎,但上面的裂纹正在日益扩大,可以预见,用不了多久就得完全碎裂。

再这样的大环境下空军的1600万那真就是1600万,不足的部分要么是企业自己填,要么是从银行贷款,如果赚钱也行,问题是这个项目明显是要亏到姥姥家去的。

不说其他的,看看世界其他国家的预警机是个什么价钱就知道,最便宜的也要一亿美元的单价,国内生产当然会便宜点儿,但各种成本叠加在一起也要五千万以上。

1600万人民币的经费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空军也很无奈,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空军进行的第二次现代化看着轰轰烈烈,又是苏-27战斗机的引进,又是伊尔-76运输机的装备,又是苏-27组装线的落地,大动作可谓是一个接着一个。

但这背后却是空军大把大把的经费砸出来,不然俄国人脑袋抽抽了才把这些先进装备给你,还不是为了赚自己的小钱钱。

正因为如此,空军这些年为了实现第二次现代化也是拼了,各种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甚至一度因为经费不足向俄国人提出部分苏-27的货款通过以物易物的贸易补偿来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