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着自身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形成航发与工业燃气轮机双向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
刚开始这个思路的确不错,腾飞集团接连拿下了晋西北的大型焦化项目、渤海湾一号钻井平台、鞍钢二次改造工程等等重大项目的燃气涡轮动力装置的订单。
与园里厂等配套厂一同,在1985年到1988年这三年时间里真真是在这细分领域风光了一把。
而腾飞航空动力也靠着两型燃气涡轮动力装置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逐步在生产、工艺、材料和设计上打磨成熟,从而将这些成熟经验应用到wd-20和wd-30等航空发动机上,至此让腾飞集团拥有了迄今为止最为成熟航发型号的同时,也为后来的d-40和d-50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可惜好景不长,ge等国际燃气轮机巨头们在瓜分完国内的大型和重型工业燃气轮机市场后,立刻将产品下沉开始抢占中小型燃气轮机市场。
已经有了市场基础的腾飞集团自然不能拱手相让,与国外品牌从1989年上半年开始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几番交锋后腾飞集团凭借自身的技术和强大的政府背景算是保住了市场份额,可ge等巨头又如何能眼睁睁看着另一个巨头崛起,毕竟现如今国际工业燃气轮机的巨头们已经不少了,再多一个他们还赚个屁的钱。
于是多番交锋无果后,ge等巨头开始联合行动,先是把中小型工业燃气轮机的价格降到腾飞集团同类产品的成本线一下,开启了疯狂的价格战。
然后积极与国内类似的厂商提出合作,准许旗下的中小型工业燃气轮机放在国内生产。
最后便是不计成本的公关与抹黑,燃气轮机这东西就跟汽车发动机一样,再优秀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ge等巨头抓住这一点,只要应用腾飞集团产品的单位稍微出了点儿问题,就直接把锅扣到d-20、d-30燃气涡轮动力装置的头上。
说这两款燃气轮机技术上如何如何不成熟,性能如何如何差,功率如何如何不达标等等,然后有列出无数黑科技,说自家产品如何如何了得,如何如何强大。
如此三板斧下来,腾飞集团的中小型工业燃气轮机很快就招架不住,没办法腾飞集团在国内称王称霸,可在人巨头哪里连弟弟都算不上。
其他不论,光说技术积累,ge等巨头个顶个至少半个多世纪,腾飞集团才多少?从二十三分厂算起还不到十年。
所以在技术上根本没法跟人比。
要知道人家ge的工业燃气轮机的气压机在正常负荷下可以正常工作30年;腾飞集团撑死了只能运转不到10年,还不到人家的三分之一,妥妥的技术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