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页

如此种种指标叠加在一起,放到世界任何一家航空制造企业当中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哪怕是美国的那些航空巨头们也是一样。

因为这考验的不单单是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而是全方位的技术底蕴,如果没有充足的技术积累,缺少航空领域的技术消化,哪怕这家企业看上去很壮,哪也不过是虚浮的胖子,敌不过真正高手的一记重拳。

腾飞集团能行吗?

答案就一个字:行。

放眼世界,腾飞集团或许比不过欧美航空巨头近百年的技术积累,但在国内,腾飞集团绝对是技术积累最为丰厚的企业。

这主要得益于腾飞集团那种持续不断的巨额研发投入、积极进取的技术创新制度以及开放式的团队研发模式。

以此为基础,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庞大的无人机的研发和数款固定翼飞机的投产,腾飞集团积累了一大批附加值极高的航空研发与制造技术。

比如说气密舱增压技术、比如说碳纤维芳纶蜂窝复合材料长机体一体化成型技术、再比如说先进机翼与t型垂尾结构……

至于为了降低噪音对机舱影响,采用发动机后置布局,腾飞集团同样不缺乏先例,当年提供给h公司的子弹头a,以及后来一系列衍生型号,多数都是发动机后置布局。

之后采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升级的无人机同样如此,所以腾飞集团对这种布局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无非就是从一台发动机变成两台而已。

承担重心稳定,提高飞行性能的鸭翼到是个难点,不过腾飞集团当年跟林光华的导师丁来湘教授合作进行的多种机翼构型风洞试验项目中便有鸭翼方面的研究。

其产生的成果不但让丁来湘教授获得工程院院士的头衔,更是令林光华的博士论文大放异彩,让林光华这个硕士毕业后申请的在职博士生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所以在鸭翼方面腾飞集团同样不差分毫,再加上其本身就具备的先进材料和极强的生产制造能力,腾飞集团要做似乎就是将这些多年积累的东西整合在一起。

事实上腾飞集团也是这么做的。

当然这期间也不是一帆风顺了,不少细节腾飞集团同样解决不了,不过这个项目是国内诸多航空研究单位支持的,腾飞集团又不是为了面子默默钻牛角尖儿的单位,当然是能拉强援就拉强援,拉不到就死皮赖脸的各种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