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省内的各级领导干部对浣城的态度就变得非常复杂,因为除了腾飞厂最初的两界领导外,有一算一个其他继任者很少有善始善终的。
尤其是那些想一展抱负,捞取政绩的领导干部,好点儿的是碰一鼻子灰,被各种教做人后灰溜溜的滚蛋;差点儿的就是撞的头破血流,黯然下台;最最倒霉的便是那些进监狱吃牢饭的,七、八年那是起步,十五、六年才是正常价位。
能当领导干部的都是会总结历史经验的,这么一看,这浣城经济再好,再有发展,如此吃人不吐骨头,实在太邪性,算了,爱谁去谁去,头顶的官帽又不是大风刮来的,别人不在乎自己可要小心点儿。
一个人这么想,两人这么想还好,可要是大部分人这么想就有问题了,结果就是浣城的领导干部老龄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年轻有为的不来,总不能把主要位置都空着吧,没办法只能找几个快到界的老同志顶上去。
还别说,老同志无欲无求,安安稳稳的态度,反到是在日后的工作中与腾飞航空之间磨合的愈发融洽。
这些事情,庄建业听一听,当个笑话也就过去了,与之相比,他最关心还是西平厂两个新车间的进度。
李斯特之所以能够把福斯和迈尔斯挤下去,并且以及其优厚的条件取得腾飞航空30的股份,并且销售六架麦道的宽体客机。
并不是因为浣城地方领导的积极奔走,也不是民航系统良心发现,而是庄建业穿针引线,完成的一次惠及双方的秘密交易。
明面上李斯特是最大的赢家,可了解内情的人却清楚,他跟庄建业之间究竟谁的获利更加丰厚还真的很难说。
唯一的区别在于,李斯特在明面上比较风光;庄建业的就算是说出来,不是资深的专业人士根本就不了解价值所在。
因为李斯特付出的不是别的,正是腾飞集团急需的电子束焊接机,而且一次性提供了四台。
看着数量上与庄建业付出的代价不成正比,毕竟庄建业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才说通民航采购六架麦道的宽体客机,总价值将近十亿美元,似乎是亏大了。
但要知道截止1987年年末,全世界的电子束焊接机才不过两千多台,其中美国就占据了将近一半儿,装备九百多台;苏联次之拥有四百多台;欧洲的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各有一百多台,剩下的零零碎碎全世界分吧分吧一家能分个几十台就不错了。
而这些非发达国家手里的电子束焊接机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小型机,不但精度低,适应性差,生产效率还非常低下,只能加工些小型通用零部件儿,没办法在专业领域广泛应用。
之所以如此,很简单,只因为高性能电子焊接机在航空、航天、核能、汽车制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