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即便在心里抱怨,知道自己大脑缺氧,还说这些让人浪费脑细胞的事儿。
不过抱怨归抱怨,庄建业其实也知道吴长城看似没头苍蝇的一番话,实际上是为了他们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好,因为那番话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无论如何不要放弃现有的小型燃气涡轮动力装置。
为此还特意说了下滨江厂的小型双发运输机。
庄建业虽然大脑缺氧但又不是傻子,吸了氧气后聪明的智商自然会重新占领高地,哪还听不出的吴长城的言外之意。
运6之所以能立项,除了本身针对高原的精准定位与独有的技术外,更关键的是围绕运6身上的一系列引进技术都有相应的国产化配套作为支撑,特别是动力方面,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一直在加紧研制和完善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生产的te331-10型同级别的d-40系列燃气涡轮动力装置。
而且进展很快。
这一方面是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前身,腾飞厂喷气动力办公室这些年不断在航空动力方面的投入和研发,经过d-20和d-30系列燃起涡轮装置的研制和生产,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
特别是d-30作为冷热电联装置的核心动力设备,在实际应用方面给予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不少有益的反馈,使其反过来更有针对性对d-30进行优化和改进,另其更加成熟和可靠。
另一方面便是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无论是曾经的h公司,还是现如今的行动者公司,除了是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赚取外汇的生意伙伴,同样也是对外技术输入的重要渠道。
尤其是航空动力方面,无论是h公司提供的美国汉密尔顿公司生产的t-6系列au辅助动力装置,还是行动者公司提供的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出产的te331系列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正是这个系列的小型涡轮燃气动力装置,给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颠覆式的巨大推动作用。
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这两个系列小型涡轮燃气动力装置,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根本就不会从原来的喷气动力办公室这么个研究机构,升格为正是的制造厂。
因为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的航空动力研制经过对美国两家公司的技术吸收,再加上本身产品的实践,逐步从一个型号、一个方案、一个专门生产配套的单一模式,开始向以核心机为主要架构,配套环节加强的,核心复合模式转变。
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模式转变,除了庄建业可以引导外,主要还是因为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的底子太薄,虽然有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作支撑,可终究比不过那些有国家做背书的航空动力厂。
若是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做的是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话,说不定还能有所改观,毕竟部委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极力推进大推力航空发动机项目,不管型号怎么变,路线一直再坚持,所以无论那个厂,只要区做,就会有或多或少的经费支持。
可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基于当时的无人机,做得是小型燃气涡轮动力装置,这就很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