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页

文老也看向蒋主任。他对于“转基因”有一定了解,但日理万机之下,肯定不可能对国内外相关形势了如指掌的,这种时候就要靠专业人士补充了。

蒋主任是知道嘉谷的计划的,在文老面前,也只能老老实实地说道:“当前,在国际上已经商业化的植物基因,主要是抗除草剂和抗虫两类,这两类基因的知识产权均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

“齐董说得基本没错,我国当下的转基因研究,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不掌握核心技术而借用外国现有技术的现象,绝大多数只不过就是把这两类基因导入现有作物。这类活动,甚至称不上严格意义的研究,充其量只能算是低水平的商业扩散。”

有些事不较真就不知道,但一较真,就有点不是滋味了。

在转基因领域,有句话叫“一个基因可以发展一个产业”。

现实是,美国、岛国等发达国家拥有全球71以上的水稻基因专利,90以上的玉米基因专利,80以上的小麦基因和75以上的棉花基因的专利,我国基因专利数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而且我们克隆的基因绝大多数属于有专利的无价值,有价值的没有专利。

为诱使我们上钩,在研发阶段,西方并不会急于强调知识产权问题,但是一旦大规模商业化,外方必定会公开向我们提出基因专利和知识产权问题,将我们套牢,使我们长期受制于人。

文老听完后,脸色有些严肃了:“那么,嘉谷有怎么计划?”

齐政精炼道:“我们是希望联合国内的科研机构,将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拓展。研究种类由农作物到微生物、能源作物等;目标性状也从单一的抗虫、耐除草剂向抗旱、养分高效利用等更多方向拓展……”

曾几何时,转基因似乎成了农产品的代名词,提起转基因,人们就会想到水稻、小麦、玉米等等。

但事实上,转基因技术如果不是应用于入口的食品上,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你们见过有谁质疑转基因棉花?

嘉谷推动的转基因技术研究,在农作物上更多是技术和知识产权积累,真要说产业化,还遥遥无期;但在高效工程菌(譬如有机肥发酵菌)、能源植物上,就有望提前实现产业化了。

齐政知道,要想真正打动文老,你不能和他聊科研的重要性,也不能聊研究的先进性,更不能聊努力奋斗和热血——这些东西,任何一家科研机构的负责人都能比齐政说得好听一百倍!

齐政得聊嘉谷所独有的东西,比如说,产业化推广。

齐政认真地说道:“嘉谷希望主导这次农业科研联合攻关,是因为嘉谷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广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安委会的蒋主任补充了一句:“从国外转基因产业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到,转基因产品的成功推开,也离不开公司化运作。”

文老有所明了,笑道:“嘉谷很有信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