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换亲三合一

正月初九,回门日。

宋母按照惯例给了一包糖、十个鸡蛋,在乡下算不错的回门礼了。

阮柔想了想,将红糖扣下,与其给阮家,还不是给自己留着补身子。

宋元修难得从书本里抽出,陪着一道回去。

与上次大女儿回门一般,阮母依旧翘首以待,在她想来,宋家的回门礼总该比铁家要强。

然而,终究让她失望了,看见篮子里的十个鸡蛋,阮母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脸整个拉下来,显得刻薄而无情。

好在阮柔也不打算跟阮家经营什么亲情,屁股下的凳子还没坐热,就借着宋元修的名字回去。

“元修还要读书,我们就先回去了。”阮柔边说边起身,拉着还没反应过来的男人飞快离开。

出门之际,却又恰巧遇上不知为何也回来了的大娘,手里还拎着一个小包裹,鼓鼓囊囊。

“二妹,你怎么这就回去了?”大娘奇怪问。

阮柔还是那套说辞,说完赶忙溜了。

看着离去的背影,大娘颇为无奈,在铁家,她是特意找了妹妹回门的理由,为此还偷偷拿了一只野鸡回来,当然,她不是白拿,而是为了让阮母给她做鞋子。

屋内的阮母正在和阮父抱怨,“这个女儿算是白养了,回门就带十个鸡蛋,像话吗。那宋家也是,抠成这样娶什么媳妇……”

阮父一如既往沉默的听着,他在家一向这样,年轻时候听爹娘的,年纪大了媳妇管家,又开始听媳妇的,活得跟个木头人似的,如果说有什么在意的,就只有几岁的小儿子。

阮母说了会,自个都觉得无趣,悻悻闭了嘴。

二女儿刚走,转眼大女儿就回来,还提着大包小包,顿时喜笑颜开。

“大娘,这是带什么好东西回来了。”

因着高兴,声音也格外响亮,大娘吓了一跳,忙小步上前,关了门才敢抱怨,“娘,你小声点。”

“闺女回来孝敬我高兴,怎么就要小声点了。”咕哝完又凑上来看包裹里是什么。

一扒拉,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只干巴巴的兔子,农家处理山上野味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烟熏火烤外加太阳晒,熏晒得越干,能保存的时间也就越长。

等再往下一看,阮母顿时不明白了,“这怎么还有一双鞋呢。”

闻言,阮父也看了过来,同样好奇。

大娘闹的个红脸,讷讷解释,“先前给勇子哥的那双鞋做的急,如今脱线了,家里线不够,我回来正好借点线补补。”

阮母哪里不晓得她的意思,当即没好气道:“什么做的急,别不是你手艺不行,以前我就常说,姑娘家在娘家不能偷懒,否则去了夫家也是被人嫌弃的命。”

“你要不乐意,我就回去了。”大娘被指责顿时也不高兴,假装拎着东西要回去。

阮母连忙拦住,“你这丫头,说你几句都说不得了,罢了,你好好歇着,我来做,保管上午就给你做的又快又好。”

有肉在前面吊着,阮母丝毫没有不乐意,反而积极的很,当即就拿了针线笸箩出来忙活。

大娘这才坐下,好生歇息,寻了三娘平安说些日常。

阮母手下穿针引线,一开始动作还有些生疏,及至后来,动作飞快,几乎看不见残影。

不知怎的,她突然想起了方才离去的二女儿。

这几年很多事情她都已不大做,大女儿性子有几分娇,她也能忍了,却是无论如何也看这个二女儿不顺眼,便多差使她。

隔了多少年,那道士的话还在眼前,婆婆的呵斥责骂似乎未曾过去。

其实真论起来,这个二女儿与她的际遇是最像的,可惜,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不过,她能顶着阮家的压力将三个闺女养大,也算对得起她们,如今人嫁出去,宋家总归不赖,以后过得好不好,她也不去操这个闲心。

思绪翻飞间,一只鞋好了,她换鞋的功夫,有心教导大女儿几句。

“以后你也是别人家的媳妇,针线活少不了,怎么都要练起来,你没有婆婆,好也不好,有不会的回家来问我也行。”想了想她补充,“还是三个月一只鸡。”

大娘应了。

阮母又小声问,“去从军的事儿可有信了,在什么时候?”

“秋天,还早呢。”

“那你抓紧怀个孩子,这男人啊,心里有你也是一时的,有了孩子就不一了,自己的骨血,他总得寄钱回来。”

“嗯。”大娘摸摸自己的肚子,成婚两个月,她还没有消息,算起来是得抓紧。

鞋做好也到了中午,按理,女儿回门,中午这一顿是要一起吃顿饭的,可二妹早就走了,阮母显然没做饭的心思,大娘并不催,收起鞋匆匆回去了。

另一厢,出了阮家,阮柔送来牵着宋元修袖子的手。

“没事吧。”

宋元修知道她以前在阮家的待遇,并不奇怪,只是劝道:“你和娘家可以不怎么来往,面子上过得去就行。”

阮柔点头表示知道,一般人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便是就此断了关系也没什么。

可一来宋家族内名声一向不差,未免有被人人说嘴鼓动儿媳不认亲爹娘的嫌疑,二来,宋元修有考取功名之心,不说孝顺岳家,起码不能太过疏远。

同在村中,前后不过两刻钟的时间,人就回来,宋家其他几房看在眼里,心中顿时有了计较。

宋元修并未回房,而是找了宋父,商量县试赶考的事宜。

县试的时间在二月初八,满打满算不过一个月。

人但凡出门,第一要考虑的就是银子。

宋家早已凑齐,足足十五两银子,包括请秀才作保的费用、来回的路费和伙食费。

如今要商量的是何日出门,以及宋家谁去送考。

宋父自然是要去的,但他到底年纪大了,宋大哥也做要去,宋母想了想,没让,大儿子太憨直,怕到了县里转不开。

她心中默念,几个孩子都不是奸猾的,矮个里挑高个,也就老三稍微机灵点。

“老三,你跟着一起去送小六,凡事多留意。”

宋老三没料自己能得到这个差事,虽说没好处,可跟着去县里见见世面也是好的,当即喜滋滋答应。

“娘,我一定照顾好小六。”

山路难走,从吴山镇到县里要有大半天的路程,几人商量和镇上的读书人一路,互相也有个照应。

初六正式开考,总得提前几天到,于是最后出发的时间定在二月初三,留两日功夫休整精神,正好参加考试

除此外,待过了十五,宋元修计划去镇上一趟,一为感谢书院的帮助,二则打听些县试的消息。

这次请来作保的秀才,以及另外四个联保的学子,都是书院那边帮忙联系的,其中,尤其得感谢龚夫子,宋母感念,准备了不少好东西预备到时候一起带回去。。

时间定下来,阮柔立即察觉到了一股紧迫感。

她先前从宋二嫂那里借了不少碎布头,年关里无事可做,便一直待在屋里做荷包,到正月十五,已经做了二十个,便跟宋元修提了十六和他一起去镇上的事。

宋元修想想同意了,“我在学院要多待一阵时间,你是先回来,还是等我一起?”

“我自个回吧。”镇上连个熟悉的人都无,还不如早点回来。

“嗯。”

或许是考期临近,宋元修晚上看书的时间越发晚了,有时阮柔睡一觉醒来,依旧看见那人在书桌前伏案的背影。

农家一般晚上不怎么点灯,天黑自然就该睡觉,何必费那个钱。

可读书不行,白日苦短,为着宋元修晚上读书,家中每旬都要去镇上买一批蜡烛,往常都会节省着用,近些日子,蜡烛肉眼可见的减少,估计都撑不到去赶考的时候。

将买蜡烛列入明日的清单上,阮柔翻个身继续睡去,希望“明目”的属性能有点用处,别年纪轻轻就熬坏了眼睛。

翌日,两人起的很早,没等家里的早饭,便出发去镇上。

而去镇上用双脚走怎么也得一个半时辰,这会有正事自然不行,故而还得往前面走一段路,去隔壁村搭乘牛车。

隔壁村名为牛头村,因背靠一座形状酷似牛头的大山而得名,不似吴山村以种地为主,牛山村因为土质不行,打猎跑商的居多,这赶牛车来回接送镇上和附近几个村子也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走了两刻钟时间,天光已然大亮,终于赶到牛车所在。

赶牛车的是一位中年大汉,他们称呼一句孙大叔,上了牛车,见再等不到人,孙大叔便赶着牛车继续往镇上。

牛车的脚程就快了,不过半个时辰,两人就到了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