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页

能不冲动么?那木船可不是普通的民船,那是正儿八经的官船,叫做“马门船”,朱漆乌篷,船舷阳桥插着高脚牌座,船篷之上有桅,桅上有斗,官老爷们的大堂官衔就悬挂在那上头,平时出行前呼后拥,均有扒船护卫,气派非凡,官威十足。前清时候,虽说这种官船随处可见,但像四川总督乘坐的马门船却很少见到,尤其是在这川南一带,也难怪百姓们都要来瞧个热闹了。

不过现在的那艘官船已没有了往日的官威,船上不仅没插高脚牌座,那桅斗里也没挂官衔,只在桅杆顶端挂了面红旗,上书四个金光大字:铁血共和。

这是共和军的军旗,而这艘木船里的乘客也是共和军的高官,码头上负责维持秩序的兵丁也全部都是共和军的士兵。

这里是富顺县,紧挨着被称为“中水”的沱江,因为盛产井盐,富甲一方,向来便是川南一带数得着的富裕大县,过去曾有“金犍为,银富顺”的说法,光绪二十四年自流井发现盐崖井后,“金犍为”的说法就过时了,“银富顺”也随之摇身一变,成了“金富顺”,因为自流井就属富顺县管辖,盐利也归其分润,西边的荣县虽不及富顺之富,但也是川中盐都,那里的贡井盐也是远近闻名,富顺、荣县也因此被合称为“富荣场”,盐商靡集,银号遍地,风气浮华,号称“川中扬州”。

清末盐税占了财政收入大宗,在四川更是如此,如光绪二十七年,四川一省全年岁入一千七百万两库平银,而其中的盐税一项即达六百万两,这六百万两白银中来自富顺、荣县的盐税就占了九成,由此即可看出富荣场地位之重要,也难怪四川总督要在此地摆下重兵,为的就是控制四川财源。

自从共和军誓师西征以来,这富顺、荣县一带就成了一座大兵营,为了筹集军费,四川总督赵尔巽疯狂搜刮,美其名曰“助饷平寇”,不仅提高了盐税,而且大肆兜售顶戴,这富顺盐商几乎是一夜之间人人都戴上了官帽,最低也是个四品道员,白花花的银子送出去,红彤彤的顶戴捧回府,官府就是这么宰割草民的,不捐官还不行,那叫“附逆”,杀头抄家不含糊,在这一点上,官府一向很有效率。

官府的压榨还只是一方面,更让盐商们头疼的是,那满街横冲直撞的大清兵勇一点也不比那些官老爷逊色,他们卖不了官,但可以“卖”洋枪,三五成群往盐商铺面里一坐,什么“老套筒”、“十三推”、“马利匣”、“单响毛丝”,这些快枪往柜台上一撂,只一句“买不买?”便可将掌柜吓得魂飞天外,买是不成的,没有官照就是私藏兵械,视同于土匪,不买更不行,谁都知道当兵的火大,一个不小心枪走了火,倒霉的可就是盐商,于是,只能好说好商量,每个兵丁几两银子打发出去,也算是为“忠勇将士”尽一点孝心。

双重压榨之下,盐商们嘴上不说,可心里却都巴望着革命军快点杀来,解民于倒悬,救商于水火,据说共和军保护商人、扶持实业,若是让他们来主持局面,怎么说也比叫杂牌队伍捡了便宜好些。

盐商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成都光复的消息,紧接着又传来了赵尔巽反正的消息,连四川总督都投降了革命军,富顺的驻军又有什么底气顽抗到底?

盐商们奔走于内,共和军南进先遣队书信劝降于外,再加上正在兼程南下的共和军第一师的军事压力,于是不过几天工夫,富顺清军大部剪了辫子,就地易帜,也宣布投身革命阵营了,只有少数云南、贵州援军死硬到底,剪辫当天起哄哗变,在街市上抄掠一番之后满载而归,卷着龙旗向南边撤了,不过他们已逃不回去了,贵州现在是共进会的天下,这些哗变部队要么被消灭,要么落草。

富顺易帜当天,荣县也宣布易帜,两县推举代表,北上联系共和军南征先遣队,数日之后,铁血共和旗就飘扬在了富顺城头,作为先遣队司令,第一师师长柏文蔚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清军反正部队的收编和整顿,待局势完全得到控制之后,他才不紧不慢的向成都的总司令拍了一封电报,宣告川南底定。

接到电报的当天,赵北就决定亲自南下一趟,视察富顺,安抚百姓,于是便有了此次南巡之行。

赵北率领特战营与警卫营,在一个步兵团的护送下由岷江乘船而下,直达长江,再顺江东进,过宜宾、纳溪,在泸州上岸,稍事休整后船队沿沱江逆流而上,直达富顺官运局码头,那艘四川总督的座船就是赵北带来的,不过这不是他本人的主意,而是蓝天蔚的意思,就是想借着这艘船告诉富顺绅民,清朝已经完蛋了,大家可以安心的做共和的良民了。

在船工们的努力下,那艘座船靠上了码头,鞭炮声这才“噼里啪啦”响了起来,在柏文蔚的引导下,一群士绅代表穿戴整齐的走上前去,迎接那位威名赫赫的赵总司令,一群苦力也扛着从官运局搬来的大红地毯赶上,将那地毯仔细铺好。

座船的跳板架上了岸,码头上负责维持秩序的一名军官高喊一声:“立正!敬礼!”

“哗!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