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页

这类电影只有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才能引起媒体的关注,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院线才愿意发行和放映,才会有出头之日。

观众往往把得奖作为一部电影好坏的评判标准。

如果一部电影得了很多奖,大家就觉得这片子的质量有保障,愿意进影院观看。

以《我们俩》为例,如果不走电影节路线,哪家媒体愿意报道一部投资不到三十万,新手导演执导,不知名演员出演的低成本影片呢。

所以说,不能怪导演热衷于各大电影节,这就是国内电影行业的现状。

等到有一天媒体和观众不把奖项看的那么重要的时候,大家也就不再追捧国际电影节了。

郑洞添准备让《我们俩》参加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

这个电影节创办于1985年,获得国际电影节联盟承认,属于a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也是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节。

它的地位没有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重要,主要面向的是亚洲电影。

华国国内的电影人一部分像张艺谋这类大导演瞄准的是戛纳、柏林和威尼斯。

这是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这类电影节的奖项含金量重,也能让影片卖个好价钱。

稍差一点的电影人看好的是东京国际电影节或者开罗电影节,虽然奖项的分量一般,但在国内还是能拿出来唬唬人的。

再次一点的电影人参加的是地域性电影节,比如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新加坡电影节等等,这类电影节关注的人不多,可总算是出国了,说出去也有面子。

剩下的电影人只能争夺国内电影节的奖项了。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在十月下旬开幕,每年都会有华国电影人带着影片参赛。

《我们俩》这部电影在今年秋天拍完,加上后期制作应该能来得及参赛,以郑洞添的声望,推荐一部影片进入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没什么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