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页

不过,翻开首批影评之后,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镜,甚至可以清晰听到下巴脱臼的声音。

“芝加哥论坛报”,一百分,“评价兰斯洛特·施特雷洛的‘狂暴之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部冷酷无情、铁血硬朗的大师级动作电影,精致瑰丽、智慧超群、闪耀夺目的演绎方式,令人瞠目结舌地彻底推翻了当前商业大片的所有定义。”

“纽约邮报”,一百分,“‘狂暴之路’的世界由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琐碎细节焊接起来,但它焊接的方式却是如此绝妙——就好像他们用废旧金属零件组合成为酷炫帅气的汽车一般,以一些无法想象、喧闹震天、残暴血腥的画面来完成焊接,但更多时候,是三种兼具!”

……

这个打开方式似乎有些不对,先是“好莱坞报道者”,然后是“芝加哥太阳报”,现在又是“芝加哥论坛报”、“纽约邮报”……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此前率先问世的五篇影评清一色全部都是满分一百分,所以,目前为止所有影评都是满分一百分?这已经是刷屏水准了,着实有些诡异了,那么那些零分又到哪里去了?

随即,人们就反应过来了,虽然东岸和西岸之间的对立没有闹上台面,但业内人士都心照不宣,目前为止,除了“好莱坞报道者”之外,全部满分都来自于东岸势力。所以,人们就跳过了分数,开始寻找西岸媒体的评论。但……情况似乎更加诡异了!

“西雅图邮报”,一百分,“汹涌磅礴的能量扑面而至,当然,还有难以置信的疯狂。施特雷洛再次奉献了惊人的水平——从导演到演员,还有剧本。在这部作品之后,无法想象,还有哪一部作品敢自称为‘大片’。”

“休斯顿纪事报”,一百分,“结合了特里·吉列姆的疯狂,还有詹姆斯·卡梅隆的壮观,施特雷洛呈现出了一部全程高能的作品。但这首扭曲金属狂想曲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施特雷洛永远都不会忘记,暴力也是一种疯狂。”

诡异,这着实太过诡异了,再次出现了两个满分,而且还是来自于西岸的代表势力,就连“旧金山纪事报”都不例外——这份报纸对兰斯一向不假辞色,他们从来不吝啬于用最犀利的言辞展开批判,俨然已经成为了全美对兰斯最为苛刻的媒体,几乎每一次都可以期待着“旧金山纪事报”再次冲锋陷阵。可是,可是现在?

“‘狂暴之路’与现在大部分商业动作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类元素之中被放在了首位,被放在了中心。隐藏在连环爆炸和激烈对峙场面背后的是人性的探索和挖掘,鲜明立体的角色在简洁有力的笔触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一众演员奉献了2006年以来最出色的表演,包括那群维多利亚的秘密的模特们。吉赛尔·邦辰堪称今年大屏幕上最耀眼的一抹鲜红!”

什么?这个评论又是怎么回事?“旧金山纪事报”到底怎么了?难道布莱恩·巴洛被禁言了?难道报纸主编被收买了?难道影评人集体失声了?难道现在又回到了麦卡锡时代了?

标注在评论正上方的一百分,格外刺眼,“旧金山纪事报”不仅仅奉上了赞誉,而且还给予了满分的评价,立场无比坚定。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影评来自报纸的首席影评人史蒂文·莱亚,权威性绝对有所保障。

众所周知,影评人是以“批判”为生的,他们必须刁钻刻薄,他们必须难以伺候,他们必须足够专业,这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法则。但是,影评人不能像丧失理智的疯狗一般,胡乱评论,“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就是不喜欢”,这样的评论可以出现在观众评论,但却不能出现在专业影评人身上,即使批评,也要说出一个理由来。不要说tasre了,就连烂番茄的大众媒体也是如此。

换而言之,好,他们就必须说好,否则鸡蛋里挑骨头,这只会损失他们的威信。

那么,这也意味着……“狂暴之路”真的是如此优秀?优秀到所有媒体都送上了满分赞誉?这着实太过不可思议了。虽然说,奥斯卡落幕之后,好莱坞内部潮起潮涌,可以明显感觉到行业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甚至不少人都愿意主动向兰斯伸出橄榄枝“示好”,比如说群星云集的首映式就是典型证明;但这还是无法解释“狂暴之路”那清一色的满分,即使新闻媒体也需要展现出自己的善意,也不用表现在电影评论上——媒体对首映式的火热报道就已经足够了,更何况,这些评论全部都是满分一百分,这已经不是补偿心理可以解释的了。所以,“狂暴之路”真的那么出色?

这,简直就是今年暑期档的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