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页

唐易接过来看了看,的确是乾隆官窑,不过之前的斗彩脱落,是后填的彩料再复火,出窑再做旧。活儿细,一般人一准儿就被蒙了。

而且这瓷胎和青花勾边那是真的,要是有人想钻孔取料鉴定,还鉴定不出来!

冯青山又接过来看了看,他更是一点儿破绽也看不出来!这一路走来,他都想回山州再看看自家店里那些个东西了!是不是也有问题?

出了店,鬼叔又介绍道,“老六的绝活儿,是画款儿,清代官窑的底款儿,无一不精。光凭这个,他一年就有几百万的收入!有一次,他替人画一件顶级雍正珐琅彩的款儿,出来那效果绝了,简直就是一模一样!‘雍正年制’四个字儿,笔画一共才多少笔?人家给了五十万!合着一个笔画,一秒钟的事儿,过万了!”

底款确实是瓷器高仿很关键的地方,看瓷器先看底,这一关都过不了,其他的地方再高明也没用。

第1077章 高仿渠道

冯青山心想,那可不是,像雍正珐琅彩或者成化斗彩这样的重器,底款上不对,其他的地方就白做了!几十万不亏,真要是上了大拍过了关,那都是以亿论价的东西!

鬼叔继续说道,“这画款儿,整个瓷里村无人赶得上老六的手艺,他儿子小六这方面还在学着。不过,这填彩补釉的本事已经学到家了!”

三人继续逛。这瓷里村,简直就是个混杂的瓷器博物馆,各个朝代的仿品,无一漏缺。想找什么都能找到。

“现在大部分人面对进货的货主,都不杀猪(注:以假当真坑骗买家)了,基本上会告诉你这不是老货。因为现在不比二三十年前那会儿,现在信息太发达。”鬼叔指了指冯青山手里拎的袋子,“现在谁还会相信几千块钱能买一件康熙官窑呢?”

“我看,主要还是因为能进村的,都是行家。要是在村外的瓷都市场上,还是杀猪的多。”冯青山笑笑。

“市场就是另一码事儿了,不杀猪,指着什么活?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其实,就算天天开张,该杀猪还是杀猪,这个行当千百年来一直这样,改不了了。”鬼叔接口道。

冯青山若有所思,“其实,这做高仿的人,赚的还是辛苦钱,真正的大头,是被拿货的又有渠道的人赚走了!就像我买这个笔筒,五千块,就算制作成本再低,他们也就只能赚几千块,但是一旦上了拍卖会按照老货拍出去,至少几十万的利润就来了!”

“对喽!”鬼叔点头,“小生意怕歇,大生意怕跌。作坊只有不停生产才能保证利润。那些真正赚钱的古玩商,一年来上几次,只要能按照老货出,古玩的市场不落,那就是大钱。”

“现在这出货的渠道也在变化。我听说不少人从瓷都拿了货,出国走一圈,变成回流的东西,就更容易出了。”唐易跟了一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鬼叔叹道,“不要说三十年,就是十几年前,外国人根本不相信国内有人有如此高明的高仿手段。那时候,有些古玩商从瓷都进了货,专门做外销瓷,卖到国外,着实赚了不少。为什么现在在国外的古玩店也能买到高仿,就是那些年出去的。除了瓷都的瓷器,还有各地的各种古玩高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