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关于竹林寺里的那些童年时光,是失散之后的。
他想起了他们在漓江时也经历过一场火。
绕岚坪事变,余望陵设计,陆画死了。她死去的那条沉巷就起过这么一场火。他那天没有帮忙,不光是因为记挂着余沙,也是因为他赶到的时候,街巷中早就都是在救火和组织受灾百姓疏散的金盏阁弟子了。
他记得很清楚,那些人抵达受灾街巷的速度的非常快,十分有序,不管做什么都不慌乱,有条不紊且训练有素,绝非一日之功。
都是一条街火,在稻城,伤亡惨重,百姓哭喊声不绝于耳。而在那日的漓江,虽然也有哭声,却远没有今日的凄厉痛苦。
关澜仿佛从这两者不同中,琢磨出一点不寻常的意味。他忽然意识到,那日他所看到的,受灾过后却依旧能维持稳定的街巷也是一部分的余沙。那些弟子身上呈现的,是他常年处事的习惯,风格,和选择。
这不是换一个人做金盏阁的主子就能抹去的东西。
关澜忽然又想到了更远的事。是那时他刚得知余少淼死讯,匆匆赶到漓江找不到地方住宿,走街串巷的时候,听到的当地百姓的闲话。
他们在说,漓江下了这么久的雨,是因为老天可怜余沙。
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在自己家门口设过小小的路祭,不像那些高官豪爵家动辄十数里的场面。就是小小的,一根香或是一朵花,一小捧在贫寒人家显得十分珍贵的栗米。有些人,还会放上一杯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