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页

“王平老师,估计亩产多少?”卢兴教授兴致勃勃地问道。大家等这么久就是要见证一下这个亩产数量,这在共和国农学历史上来说,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共十二担!”王平说道。

“一千二百斤?”卢兴教授失声说道,人也师的站了起来。

“全部十二担谷子,标准的一亩地面积,除去稻草叶碎桔梗这些夹杂物全部清理干净后晒干,八担是肯定有的。”

“那就是八百斤了?”卢兴教授的声音很亢奋!

“差不多吧!”

“第一季就有八百斤,你的再生稻比杂交稻产量还要高?”卢兴教授的眼珠都瞪了出来,史安教授和洪振教授都是倒吸了凉气,史安教授最乐观也估计在六百五十斤以上,绝不会超过七百斤,然而事实上,稻谷三个组的人大半天就收割完毕,毛收成一十二担,净收成八担,一担一百斤,也就是八百斤,这简直就是放了一颗卫星,出来,要不是亲眼看见,谁要说再生稻第一季能亩产八百斤,史安教授一定大耳光刮过去!

王娟和宁娴澜女士则是人群中最激动的两个人,王娟的激动有她的小女儿心思,而宁娴澜激动,则是王士翔一生的心血没有白花,终于见到了成效!

这个产量,在当时,在全共和国,都是第一流的,放眼国外,这亩产的产量,也遥遥领先于所有的国家。不管是美帝还是以农业的先进性闻名农业学界的小日本,都被王平的再生稻产量给甩到了身后。

“第一季不收成高一点,第二季要想有好收成,就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王平很笃定。其实这个产量,还可以再高一点,只要洪振教授的植物生长素生产出来,进行叶面施肥,再用沼气池的有机肥提前打底,再生稻的产量,将会再提高三成。八百斤的产量,也就是四百公斤,其中提升的空间,还有两倍,只不过这需要时间。

能够第一次上马就取得这个成绩,王平也很满足了。

第二次的修正后,产量再次上升,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上京农学院的书籍余平激动得两手心都在冒汗:农学院两个团队研究了五年以上,没有取得成功,在农业部和国务院的挂牌督促下,其中余平书记的压力,可想而知!今天,这个担子,终于可以放下来子。

“王平,我代表农学院的所有领导和所有老师学生,祝贺你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你愿意,我想聘请你为上京农学院的名誉教授,希望你不要推辞!”余平书记握住王平的手恳切地说道。

农业部杨昊部长也是眼圈微微发红,督促了这么久的项目,全国二十多个农学院十几个团队的研究,都没能攻克这个技术难题,今天,他有生之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隐疾导致他的岁月,已经不多了。

郭军书记和段市长都是激动的脸色暗红,这样一来,尼玛,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省的农业,将远远把兄弟省的农业甩到屁股后面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