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政东做了个请的姿势。
“谢谢。”
杨思瑾眼神一亮:
“陆市长,您的意思是?”
陆政东低眉思索了好一会儿,正声道:
“这样的想法非常不错,汽车行业确实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不过想要进入这个行业,起点必须要高,资金技术缺一不可,而且风险也不小,不知道你父亲是一个什么意思。”
“这是我个人的想法,至于我父亲,他是支持我闯一闯。”
陆政东微微颔首,杨必忠的心思他自然能够揣摩个八九不离十,杨必忠称病自己不出面,让杨思瑾前来就是打前站,进行必要的试探。
这也不难理解,杨必忠是上了岁数的人,做事四平八稳,很是谨慎,这样的人虽然气魄显得略有不足,不过也不失为一种处世之道,至少能够保证企业不至于大起大落。
杨思瑾正想开口,陆政东却挥了挥手,示意等他说完:
“你在汽车制造的方向上没有选择销售量最大的小汽车和主要的货车,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两块市场大,竞争也非常的激烈,而且对各方面的要求也更高。而且这在主要汽车产品上,国家的引导政策也是变化比较快。”
跨入新世纪,经过二十年的积累,很多先富起来的人们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宽裕,小汽车就以一种跨世纪的姿态很快的进入很多家庭,汽车业巨大的增长点和利润空间在此时突然显现,火热的汽车业因此也炒热了人们的头脑。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乐得合不拢嘴,众多其它企业更是看着眼红耳热。
在一段时间里,小轿车几乎被炒作成了全体国民、全市场领域的热点,街头巷尾,人们聊天的主题总少不了小轿车,而众多市场投资方案分析和规划中也总离不了汽车产业,车市的泡沫乃至虚胖让很多经济专家都无法冷静下来,使汽车产业归入了国内今后若干年内发展空间最大、利润最丰厚的行业。这种背景下,一直低调的民营企业也进入了造车高潮,纷纷表态要追加多少多少投资、生产什么什么车型乃至冲到多少的产量、成为国内的几强云云。
造车如一场“全民运动”飞速蔓延,而这其中最具戏剧性的是不少其它行业知名企业纷纷计划转向汽车制造业。这主要集中在市场环境极度恶化的家电企业,在它们的眼中,相比本行业,造车的利润简直是天文数字;并且当时的“牛市”,让它们觉得造车和卖车并不是件太复杂的事。
有个投身汽车行业的老板有句名言:小轿车不过是两个沙发四个轮子,谁都能造!
而后又颇有感慨地说:“造汽车真是不容易啊!”
反差之大,原因在于此时非彼时了,前者是其还没拿到制造小轿车的准生证,后者这样一场“造车大热潮”的烈火可惜只燃烧了不到一年。接下来车市的雪崩为其泼下了一盆的冷水,大多数的“外行们”争先恐后全线撤退,被迫陷入其中的也只好“打落门牙咽进肚”,结果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一格局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