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页

剩余的六十余万贯,用于启动棉花大规模种植这个项目,也是足够了。

海州准备种上十万亩棉花,算起来就是每亩可以补贴六贯,种粮食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这样收获的。

实际上周铨估计,每亩有一贯补贴,就足够用了。

想到这一点的,不只是周铨,众人都想到,但周铨对此也有所解释:一年一贯补贴,可众人购得的是十年专销权,也就是说,这些补贴的钱是要分摊到十年之中。

以此算来,每年每亩就是六百文,这就显得比较平均。

众人都明白,不可能每年每亩六百文,只要两年功夫,那些种棉的百姓获得实利,棉花收益胜过种粮收益,毫无疑问,整个海州,乃至临近州府,都会蜂拥而上,广种棉花。

到那时,补贴就完全可以取消,甚至还可以将棉花的收购价格给压下来。

可惜的是,为了避免震动过大、阻力过多,一开始周铨只在海州推广棉花种植,否则利用众人背后靠山的权势,在整整一路推广棉花种植也不算什么难事。

有人甚至向周铨提出过这建议,但被周铨否决了,原因很简单,说是怕防止意外,至于损失过大,伤害百姓,招来反对之声。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原因,实际上的原因,就不足为外人道也。

若是规模太大,就非现在的他所能控制,那么只会给别人做嫁衣。

这些来人自然不会随身携带数万甚至十万贯钱,在众人签订契约之后,接下来就是各自回去,将钱押解至徐州。

同时,他们背后的势力,也将派出一个人来,充任董事,常驻于利国监。

送走这些人之后,周铨长长舒了口气。

今天的这场拍卖会,其实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不过他也是第一次弄这种玩意,能够成功达成目标,就已经是大胜利了。

但回过头来时,却发现还有一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