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杀杀杀杀杀杀杀

作别福王,李自成带着长长的驴骡车队伍满载而归。

一大批粮食抓紧时间运过黄河,拉去王屋山屯起来。

袁宗第在这边带人修堤,黄河另一边的谷可成带着骑兵纵横怀庆府,在沁河南岸驰骋无敌。革命军累计收银十八万,粮豆一万三千多石。

差不多够用了,再折腾就要被围剿。

李自成把骑兵和火器营都打发回上党,让他们去跟各家反王混个眼熟。至于他自己,反正有王铎罩着,暂时无忧。何况还有袁宗第的两千兵,就算只拿铁锹镐头都能杀败附近的河南兵。

孟津这边整修黄河大堤的同时,中条山的刘芳亮、稷山县的韩云和太谷的王宗岳等人都没闲着,他们也在整修本地河渠。

崇祯五年的水灾并不只在河南。山西平阳大水、垣曲黄河溢、解州水决、盐池蒲州芮城安邑垣曲阳城雨害稼禾。很多河道和灌溉水渠都被冲坏了,损失不小。

还是那句话,尽人事听天命。李自成实力有限,能做的也有限。能把黄河收拾好已经是天大功劳,其他地方只能先照顾自己人。

这天,李自成正和王铎、张尔葆在院子里听小曲儿,黄河工地上有个小工头急匆匆跑来了。

黄河工地上挖出块锈迹斑斑的青铜碑

碑身上花纹古朴,当中还有几个大字,但工地上没人看得懂。

工头黄守才同样认不得。但他知道这玩意儿应该是宝贝,于是急忙上报。

李自成、张尔葆、王铎闻讯匆匆赶到黄河边。

附近劳工们都被驱散,各忙各的去了,一块半人高的青铜碑孤零零的斜躺在土坑里。

“这”

李自成也看不懂上面写的啥。

却见张、王两人拍着大腿惊呼:“这是小篆啊!”

如此,青铜碑可有些年头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即“小篆”。

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字体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形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篆”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更简化的隶书所取代。

但因为“小篆”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所以在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

李自成这种假把式看不懂小篆,但张尔葆和王铎这种大拿认出来不难。

黄河工地上挖出的这块青铜碑,很有可能是秦汉时代的产物。

王铎蹲在土坑边,凑近了辨认着一字一字念道

“受命于天既寿永啥”

最后一个字锈迹太模糊,但是不难猜出来。

这八个字是始皇帝传国玺上的刻字,现在玉玺变成了青铜碑。

张尔葆喜形于色,手舞足蹈,“绝对是秦朝古物!单凭这花纹造型以及锈迹就能断定。宝贝宝贝!”

李自成有些纳闷,没听说过这里出过古董啊!大统领怎么说也对历史小有研究,真要在黄河边出土了秦代之物,还是有“受命于天”字样,肯定是国宝。

或许是由于黄河泛滥等原因,后世没发现?

李自成觉得青铜碑后面应该还有字,准备招呼劳工过来抬碑。

张尔葆急忙阻止,“不可!万一出现什么大逆不道的谶语怎么办?”

有道理。

李自成还是太嫩了,差点办蠢事,不由对张老汉佩服起来。

元朝末年就在黄河工地上出土了一尊独眼石人。之前有流传于民间的谣谚:“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下得以应验。

于是韩山童、刘福通借机聚众起义,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虽然后来他们给别人做了嫁衣赏。

“红巾军”这一套把戏秦朝人就开始玩儿了。陈胜吴广偷偷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的布条塞到鱼肚子里,然后安排小弟当着不明镇相的群那个众杀鱼。

于是陈胜大喊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后他们同样也给别人做了嫁衣赏。

这青铜碑的后面,会不会有大逆不道的谶语?

王铎不经意瞟了短毛一眼,心里有些忐忑。反贼们惯会使用这种小把戏愚弄无知百姓。

李自成也瞅了他一眼,心说老子可不玩这种低级把戏。否则凭我的手段,搞个“六斗米道”出来,三五年就能发展出百万“绿巾军”。席卷天下易如反掌。

他不是没想过那条路,虽然功业速成,但是后患太大。以迷信成军,这种组织天然就有致命缺点,将来改造太麻烦。朱元璋同样能看出来,所以他有了点实力后很快就舍弃了“明教”、“白莲教”的皮。

张尔葆欣喜之下,根本没主意旁边两人小动作。他招呼一声,三人试着合力翻碑。

结果入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敲了敲,里面应该是空心。

背面的字就多了,密密满满一大片。

王铎有些不敢看了,悄悄挪后半个身位。这次张尔葆抓住了机会,抢先慢慢念起来

天生万物以养民,世人犹怨天不仁。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

人之生矣有贵贱,贵人长为天恩眷。

人生富贵总由天,草民之穷由天谴。

忽有圣王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

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

不忠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

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不礼不智不信人,杀杀杀杀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觫材。

皇天昭告全天下,革命军起中国兴。

河岸代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张尔葆念到后面已经瑟瑟发抖,声音越来越犹如蚊呐。

尽管革命军还没打到黄河南岸,但名号早就传开了,张知县也有所耳闻。只是,不知这块青铜碑上的“革命军”

他双腿开始打摆子,大概是蹲麻了。

一旁的王铎抹了把汗,又偷偷瞟一眼李自成。

李自成愁的龇牙咧嘴,这抄得真没创意!

不过,杀杀杀杀杀杀杀确实豪气冲天,爽!

“张公、王公,如今看来,这碑留着不合适。若是被小人获悉内情,咱们都要吃不了兜着走。贫僧以为不如把它砸烂沉入河底,永不面世的好。”

张尔葆急忙站起来说道:“此事只我三人知晓,当不会泄漏。这碑虽然没落款没年月日,但一看就是先秦古物,毁掉着实可惜。”

王铎颤颤巍巍看着大统领,头都缩了三尺,“圣僧,你看”

李自成心下好笑,脸上却一本正经,开口道:“张老爷想收藏?贫僧方外之人,倒是无可无不可。然但有意外,明府不免家破人亡。王公,你以为呢?”

王铎愁了,差点把胡子薅光,最后一跺脚一甩袖,“我只当没看见,这东西任凭二酉先生处置。”

张尔葆大喜,一揖到底,“两位请放心,我肯定把手尾料理干净,绝不会有第四人知晓。”

他收藏的周彝汉鼎不少,这回又能添一件宝物。

然而

大明“山东、陕西、河南、金陵等处伪造鼎彝、壶觚、尊瓶之类,式皆古法,分寸不遗。而花纹款式悉从古器上翻模,亦不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