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台前,刘邦下车上台。台上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台的四周兵士肃立。三声礼炮响过之后,引礼官把韩信引上第一层台,由太史官宣读祝文,然后由将军夏侯婴捧上弓弦,授给韩信。接着,由引礼官又把韩信引到第二台,由太史官宣读第二道祝文后,丞相萧何捧上斧钺授予韩信。引礼官再把韩信引上第三层台,太史官又宣读一道祝文,此后刘邦亲自捧了虎符、金印和宝剑授给韩信,并向全体将士宣布:“拜韩信为汉军的大将军,统领全军。”
如此盛大和威严的拜将仪式在汉军中还是第一次,宏大的场面和的仪式激励起全军将士的斗志。尽管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这位大将军的头衔落在了主管全军粮草的韩将军头上,但是汉王刘邦的谦卑、恭敬还是留给了全体将士极好的印象。那些不服气的将军们也无话可说了,汉王对韩信都如此器重,他们还能说什么呢?汉王为人仁厚,胸有大志,他们都是仰慕汉王的人品才追随他的。如今,汉王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想必汉王心中一定有个宏大的愿望要去实现,作为追随者们,只有服从汉王的决定才是明智的选择。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在宫里独自召见了新任大将军韩信。的确,在刘邦的心目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疑惑需要尽快地理清。
刘邦示意韩信坐下后,急不可待的问他:“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推举将军,不知将军有什么兴汉良策,今天在这说给我听听。”
韩信没有直接说出兴汉的计划,而是反问了一句:“如今真正有实力阻止汉王东进的人是项羽,大王自己估量一下,在勇猛、仁厚和强悍方面,大王同项羽相比怎么样?”
刘邦沉思片刻,坦率地说:“这些方面我都不如他。”
刘邦的话音刚落,韩信立即起身朝他拜了两拜说:“大王贵有自知之明,依末将看,在这些方面大王都无法与项羽相比。项羽此时如日中天,天下仰慕,谁人不畏惧三分。但是我曾经跟随过他,知道他的为人。项羽英勇威猛,能征善战,常常带头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但他并不任用有德才的将领,这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宽厚、温和和体恤将士,关爱士兵,但在表彰立功人员的时候却舍不得封赏,这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率兵推翻了暴秦,但他却不据守关中而建都于彭城。不依照义帝与诸王的约定,论功行赏,而依与他的亲疏分封天下诸王,引得众诸侯愤愤不平。长此下去项羽必失人心,依臣看,用不了多长时间,项羽的气数就要耗尽了。”
听着韩信的分析,刘邦心中暗喜,他估量着这次拜将没有拜错,但此刻他更想了解的是汉军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忙问:“依将军之见,下一步我们怎么发展呢?”
韩信说:“如果大王能反其道而行,大量提拔任用谋臣良将,论功行赏有功之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消灭,什么人不信服呢?如今被项羽分封在关中的是原秦朝的三个降将,他们为了活命,用二十余万人的性命换回了他们三条命。秦地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谁还会去为他们卖命呢?而大王您入关后,秋毫未犯,废除苛刻刑律,在秦地用‘约法三章’保护百姓,深得民心。只要大王率兵攻占关中,一定会得到百姓的响应,到那时候大王东进的计划不就可以顺利地实施了吗?”
刘邦听到这,心花怒放。长久以来,压在心中的怨气、闷气和憋气一下子就释放了出来,他的心情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爽、敞亮。他按捺不住的站起身来,紧握着韩信的手说:“寡人东进的大事就全托付给将军了!”
韩信的眼睛有些湿润,汉王的信任,汉王的赞赏,使他梦寐以求的指挥千军万马的理想就要实现了。
汉王刘邦和大将军密谈之后,韩信就开始实施紧张而有步骤的军队整编和操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