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李斯是楚国人,当年他弃楚国而到秦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一肚子学问在楚国得不到施展,听说秦国广纳贤士,就到秦国谋求发展来了。到了秦国,他投靠在秦国的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下。吕不韦对李斯的学问了解后很有好感,就任命他为侍卫,这样他就有机会进入宫内。当时赢政已经当上了秦王,吕不韦是相国,在辅佐年幼的秦王。
具备了这种便利条件,李斯便开始做好见秦王的准备。有一次李斯见到秦王,就把自己对当前天下形势作了一番深入简出的分析,最后总结道:“秦国的强大已经有六代了,现在其他六国都惧怕秦国,按时向秦国纳贡,好像是秦国管辖的郡县一样。凭着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成就帝业,一统天下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现在不抓住这个机会,等到其他几个国家稳定了、强大了,相互联合,那么秦国再强大也无法达到兼并统一的目的了。”雄心勃勃的秦王一听,十分高兴,就任命李斯为长史,按照李斯提供的计策积极筹备去了。
形势的发展,果然如李斯所预料的那样。秦国从公元前230年派兵攻打势力较弱的韩国起,到公元前221年占领齐国,仅仅用了九年的时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指挥着一只强大的军队,在他亲政十七年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宏大计划,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大秦王朝。李斯也由于在实施统一方面的巨大贡献登上了丞相的座位。
面对这么一位在秦国统一大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对秦始皇忠心耿耿的秦国丞相,赵高却自信自己有方法去说服他。
赵高本是赵国的贵族后裔,他的父亲是赵国国君的远房亲戚,因为犯罪被施以宫刑,其母受株连沦为奴隶。赵高兄弟数人也被施以宫刑,成为太监。公元前222年,秦国灭掉赵国后,赵高也成为俘虏被押往秦国。秦始皇听说他身强力大,又精通律令,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与,还让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这位秦国有大恩于他的宦官,在秦始皇死后,却由心中生出一个摄政篡权的念头。就是这个邪恶的念头,竟为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帝国敲响了丧钟。
赵高离开胡亥后立即去找李斯。他心里明白,尽管李斯由于自己的才能对秦国统一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但李斯的心中仍有别人不易觉察的苦衷和担忧。别人看不出,他赵高却看的明明白白。他正是要利用李斯内心的这些苦衷和担忧摧毁他的意志,让他乖乖地按照自己的指挥棒行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李斯曾上书秦始皇烧毁那些于秦国不利的书籍,得到了秦始皇的批准。一时间,咸阳城内烟火弥漫,六国的史书及《诗》、《书》经典、百家语等书籍,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一律烧毁。结果大批的古代文献、典籍焚毁于大火之中。此事引起了不少儒生的不满,他们纷纷奔走相告,大造舆论,攻击谩骂秦始皇,把他比喻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暴君。秦始皇自然不会示弱,他下令逮捕了大批敢于反抗的儒生,在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坑杀,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焚书坑儒。”始作俑者,正是李斯。焚书坑儒,对于当时刚刚统一全国的秦王朝来说,起到了巩固国家统一,消除割据意识的作用。但也在人们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尤其是古时那些尊崇儒学的知识分子。为此,李斯也就成了这批人心中的仇敌。
赵高见到李斯,李斯忙问:“皇帝的遗诏发出了没有?”
赵高不动声色地说:“这份遗诏现在胡亥手里,还没有发出,我来正是为了这事和丞相商量。”
李斯说:“这事有什么可商量的,发出去就是了。”
赵高诡秘的说:“丞相,皇上突然去世的消息没有人知道,他的遗诏除了你我和胡亥,更无人知晓。如今究竟让谁来继承皇位,就在于你和我的意见了,这一点丞相应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