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曾想,卫大牛却拒绝了。
“爹,明年三弟就要考试了,二弟又刚有孩子,都要用钱,先紧着他们用吧。伯生今年才六岁,不着急。”
张氏听到这话眼神黯淡了下去。她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明白自家相公说的是事实,她也说不出来反对的话。
卫老三既然说出来这样的话,就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早就有所打算了。从三儿子身上,他发现了让后代子孙读书的好处,听说富贵人家三岁就让孩子启蒙读书,他们家伯生已经六岁了,算是晚的了。
如果家里再有钱,他都想让两个孙女读书。没看到么,他那三儿媳既读过书又会刺绣,跟一般人家的姑娘不一样。他也幻想着以后家里能富裕一些,让子孙都能有个好前程。
“不用,爹已经算过了,粮食扣除咱们家自己吃的,苹果和粮食能卖个五六两银子。爹身子大好,地里的活儿你兄弟俩不用操心了,去镇上打零工便是。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五两。再加上你媳妇儿、老二家的、老三家的绣花赚的钱,够老三去参加考试。余出来的钱,让伯生去读书。只是,这一年大家的日子要苦一些了。不过苦日子也不会太久,慢慢攒,钱就来了。”
作为家里的大家长,卫老三自是把家中的情况都掌握清楚了,也计划好了以后该如何做。
听着卫老三计算的这些,柳棠溪默默地算了算,这个家一共十二口人,八个大人,种果树、种粮食、打零工、绣花,一年加起来才赚个二十两银子,这还是节衣缩食没日没夜省下来的。
在她来之前,绣花赚不了多少钱,苹果也卖不了多少钱。
想必二十两银子也是攒了不知道多少年的。
她突然有些明白卫寒舟在书中的愤怒了。
这二十两银子是卫老三的救命钱,也是整个卫家攒了多年的钱,被原主骗了不说,卫老三还被气死了。
“为了伯生一个人读书,家里太辛苦了。他早点读晚点读都一样,三弟当年十岁才读,如今不也读得很好吗?”卫大牛说道。
柳棠溪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张了张口,第一次想在大家面前说些什么。
没想到,她还没来得及开口,话头就被卫寒舟接了过去。
“晚点读吧。”
听到这话,柳棠溪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看向了卫寒舟。
经过她这段时间对卫寒舟的观察,实在是看不出来卫寒舟是个这样的人,也没料到他能说出来这样的话。难道他本性真的是如书中一般吗?
自私,只考虑自己。
柳棠溪不信。
就在这时,卫寒舟又开口了:“爹,大哥大嫂,你们莫急。虽然李秀才那里方便一些,但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前些日子我去镇上问了几家,束脩跟李秀才那里差不多,甚至比他还要少一些,且,有些夫子比李秀才当年的名次要好一些。大哥和二哥平日里也要去镇上打零工,可以顺便带着伯生,回来时再把他带回来,也不耽搁什么。只不过,镇上的几个秀才我还没打听清楚品性如何。有一个跟如今教我的先生同届,待我这次回去打听清楚了,再把伯生送过去也不迟。”
柳棠溪松了一口气。
卫寒舟向来是个靠谱的,又是秀才,家里人都愿意听他说话。
听他如此说,张氏心里也乐开了花,去镇上比在村里读书强啊。
没等卫大牛开口拒绝,张氏就忍不住说道:“多谢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