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历史的十字路口
新蔡在悬瓠东南面,亦是梁军在河南最后一道防线上的重要节点之一。于谨奉命转移到此地,在“后方”指挥协调调度各路大军,与高欢所率领的东魏军交战。
新蔡以南,便是淮河了。
咋一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但如果把寿阳的位置摆出来,就能看得很清楚:南梁与北魏的分界线在淮河,悬瓠与新蔡等地,是在淮河以北,乃是梁国嵌入北方的“突出部”,本身就是风险比较大的地区。
这次若是刘益守设下的最后一道防线被高欢攻破,那么南北的分界便要退到南齐末年那个时候!
而且寿阳亦是在淮河边上的!那是刘益守起家的地方!
从兵法上说,悬瓠不保,新蔡亦是独木难支,梁军这一退,想要再全线进攻,便不那么容易了,战线反复拉锯后,很容易在淮河一线形成对峙。
所以这次高欢带兵南下也好,刘益守围歼东魏军也好,并不是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无论出发点是什么,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高欢与刘益守在争势!
争国势,争时势,争天下大势!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可以造时势!
只要时势造出来了,那么灭国性质的北伐,也就顺理成章会被提上日程。“势”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让你实实在在的感觉到。
此消彼长的细微感受,甚至乡间农夫都能有所察觉。
临走前,刘益守把围困高欢的任务,交给了于谨。把从建康赶来的杨忠,以及麾下最精锐的两个步卒营一个骑兵营,还有一个专门使用火器“轰天雷”“震天雷”的掷弹兵营,共计两千五百人,也都一并交给了于谨指挥,全盘掌控!
如今交战双方,无论是高欢麾下的东魏军,还是听从王思政调配的悬瓠守军和常德水军,都是师老兵疲,不堪再战。就看谁下一口气便会倒下。
现在刘益守把手中最精锐,而且完全脱产的职业兵投入到战场,就是要一锤定音,不留后患!
“你带本部人马,广树旗帜,朝着奇雒城方向撤退。其余各部,跟我一起北上汝阳城,偃旗息鼓。”
结果这家伙居然派人前来禀告说并不需要援军!
于实见过很多装逼的人,比如说自家主公刘益守就已经风骚到极致了。
他刚刚做了个梦,梦见刘益守登基称帝,一统天下,自己则是位列三公,子孙延绵富贵不绝。
高欢三言两语,便将军令下达下来了。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艰苦岁月,脑子清醒了许多。他不要死在河南,不要被梁军抓获,他一定要回到河北!
“不是的,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但是常德水军又来了。
而悬瓠对岸的土山上,魏军中军大帐内,看着军帐内几乎是人人带血的众多将领,高欢亦是无可奈何。
“你看我军府库,是否充沛?”
于实虽然已经三十岁了,但很显然对于谨那份定力没有学到家。
“谨遵高王号令!”
所以此战不仅是要赢高欢,还要赢得精彩,赢得漂亮,赢得干净利落!
然而,刘益守越是这样大包大揽的承诺,于谨越是紧张到每天吃不好睡不好!
荥阳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作为南北转运的枢纽,其府衙比普通州府要大不少,府库的规模也是如此。
魏军被对方杀死的士卒并不多,浮桥也还在。但被这么一干扰,之前鼓舞起来的那股士气便泄了。王思政也调整了部署,将伤兵撤换下来,让士卒们轮流休息,吃饭,恢复体力。
“可是贺六浑还活着啊,一女岂能二嫁?”
娄昭低声说道。
“父亲……”
刘益守淡然问道。
薛孤延趁着天还未完全黑下来,亲自组织了几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效果差。大军从河北南下以来,已经连续作战数月,从初春打到初夏。
刘益守轻叹一声说道。
魏军利用那个倒塌的“水寨”残骸为主体,用难以想象的速度,搭建了一座坚固且宽阔的浮桥。
千言万语,化为一声叹息。
船队在河面上对浮桥上的魏军射击,而魏军在岸上对河面上的船只对射,双方互有死伤。坚持到黄昏,常德水军再次退走。
“说吧,什么事,娄将军此来,该不会是找本王叙旧的吧?还是说要问一下外甥女在我那边过得如何?”
关键时刻,王思政亲自上阵,带着预备队在城墙上与登上城头的魏军血战了一个时辰,这才堪堪将魏军赶下汝河!
这是高欢离胜利最接近的一次,如果类似的“决胜时刻”多来那么几次,说不定高欢真可以攻破悬瓠。
要是奇雒城还在,玩一下疑兵套路那是很好的,说不定真可以靠这一招脱身。但是奇雒城被毁,意味着魏军绝无可能真的朝那个方向撤退。
“我睡了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