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余钱又笑道:“要是你实在疼哥哥,这么着吧,你家杜安去的时候,有功夫给咱弄下饭食好了——杜安兄弟这手艺可不一般啊。咱们那拨下来的柴米油盐都是有数的,动动手就行。”

杜安就道:“这倒是没什么,只是,这大锅饭估计做不出多好来,到时还得多担待着点儿。”

余钱摆摆手:“这是自然,你就指点指点那火头兵就行,让他别做饭千年都一个味儿,谁能吃得下啊。”

第二天,余钱临走的时候说了过了二十就到那头去开始收拾,杜安就与他约好了,到时先过去看看情况。

送走了余钱,杜安这边越发紧锣密鼓的收拾起来,每日忙的团团转。除了这个,还抽出时间来和赵八商量着,既是顾着这事,地里的活恐怕就顾不上了,到时只有拜托赵八多多费心盯着了。好在今年已经定了请人的,倒也不用担心。

估摸着余钱他们已经过去了,杜安就抽出一天来,拉上里正、赵八加上几个孩子,带着二十几个大西瓜,赶着车去看地方。

余钱他们的营帐已经立起来,地方也收拾的差不多了,见了杜安他们也很是亲热。说了一回话,应着余钱的强烈要求,杜安去和火头兵交流经验技术去了,里正这头又对着余钱郑重托付了一回,钱不钱的没关系,关键是护着点儿这些孩子们,可别真吃了大亏就行。其余的,吃点儿苦头就当锻炼了也没什么大碍的。余钱自是应了,又带着他们在营地里略走了一圈。

话说杜安和当兵的交流的相当顺畅,一来就带了这么多瓜果来,多会做人啊,况且和当头的明显关系不错,两下里倒是变得熟稔起来。等到杜安帮着火头兵做了顿饭之后,就更是受欢迎了,不少人已经和他称兄道弟起来了。这要是杜仲平在,非得似模似样的感慨一回,这真是不管什么年代,有门手艺在身上,总是好的。

第四十五章 ...

时至金秋九月,燕北的天气已经渐渐凉了下来,往锦阳城去的官路上来了不少的人马车辆。这北地其实不难走,一路都是平原,并没有南方那种山路崎岖,只是一天里日头在天上的时候,还是有些热,而等日头落了山,这温度就降了下来,若是入了夜,那就得盖厚被了,就是值夜的也得聚在火堆旁烤着。

这一队人马是江南蒋家的商队,这蒋家虽比不上各大官商,却也是本钱雄厚,经营多年的老字号。原来这蒋家专门做布匹绸缎买卖的,已经经营了几代,外人看着依旧兴旺,倒是没必要往北边跑的。只是那蒋家当家也有愁事,前些年打仗,很是压了点儿货在手里,等到打完了仗,喘过气来,却发现好多料子都过了时,显得陈旧了。这样的料子,显然是卖不上价了——江南有点儿钱的人家,都讲究个时兴,今年兴这种花样,明年又兴那种,若是穿了过了时的出去,倒是要让人笑话的。要是降价卖给穷人家,自然是卖得出去,只是却要折了本钱——这样的料子又不是一匹两匹。可是要是不卖,压在手里就更为难了——要有地方装,还要有人手看管整理,防着鼠咬虫蠹,最重要的是,干放着也换不成钱啊。最后没办法,听得这燕北开了互市,这蒋家当家的有了主意:北地的蛮人哪里讲究什么时兴不时兴的?要是能用这过了时的陈旧布料换了北地的上好皮子回去,那可不是一点半点的赚!就这么着,才有了这一趟。当然,跟着来的不是当家的,而是蒋家的大少爷蒋茂林,今年也过了而立之年,办事也是极稳妥地。

估摸着再走个一日半日的,就能到锦阳城了,蒋大少爷在入夜后又巡视了一遍,跟押镖的师傅道了辛苦,也自去休息了。每日里赶路乏得很,他虽是壮年,这许多日子下来操心的事也不少,又着实艰苦了些,想着明日就能好好歇一歇,心里好受了点儿,很快就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