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平民出身,虽读过书却郁郁不得志的书生。八旗子弟和包衣子弟也有,但却很少。

这些人大多是冲着胤禛这个贝勒爷的名头来的,想要另辟蹊径碰碰运气,实现曲线救国。

不过,这些人都要失望了。

因为进了道录司他们就会知道,道录司和朝廷属于平行机构,如果不是康熙亲自下场双方根本不会有交集。

所以,进了道录司的人员,是不可能出现在朝堂上的。

报名的时间一共三天,三天之后截止,又三天开科考试,择其忧者而录之。

参加这次考试的人中,身份最高的就是纳兰揆叙。

他的出现,在一群人中可谓是鹤立鸡群。

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书生们惊疑不定,暗暗猜测:这次所谓的考试是不是早有内幕?

一想到哪个能录取,哪个不能录取早有内定,自己这些人就是白跑一趟,陪太子读书的,这些人心里就不舒服。

如果换在明朝,这些书生早就闹起来了。

不过很可惜,现在是清朝。

如果是在江南汉人聚集的地方,读书人们还敢仗着自己的身份闹一闹,热血上头之下,甚至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但是在京城,这个八旗子弟聚集权贵遍地的地方,这些出身汉族的书生们就算心中有怨,也是不敢明着抱怨的。

江南天高皇帝远,汉人书生们就算闹出了什么事,朝廷也是以安抚为主。大不了就是以后在仕途上卡一卡这些人,再抓几个带头闹事的警告一番。

但是在京城……

天子脚下,京畿大营十万人马枕戈待旦,随时随地都可以镇压不服。

最重要的是,胤禛这次收录的人数并不少,足足有六十人。就算他真的拿出一部分做人情,这些没有背景的人,也是有一定概率被录取的。

想想那一月二十两的俸禄,这点钱对于豪门富户来说不值一提,说不定连一件好的衣裳都做不了。

但对于真正寒窗苦读的寒门学子来说,足够他们上孝父母下养妻儿了。

这世上固然有迂腐书生,认识几个字,读了两本书就自命清高不屑俗务的。

但大多数人都是有良心的,都知道父母妻子终日劳作供自己读书不易,也明白科举这条独木桥不是那么好挤的。

所以,他们妥协了,是对生活妥协,也是对自己的孝悌之心妥协。

原本这一点,胤禛也没有注意到。他只是想要通过这次考试,名正言顺地把揆叙弄进道录司。

至于他身上挂着的两个官位,如今的揆叙志不在朝堂,真把那两个清水衙门的官位当闲职看待了。

他这般无欲则刚,便是康熙有千般权谋,也无可奈何。

第三天报名结束之后,胤禛正带着揆叙和明若一起,核定报名的人数。

芍药仙子和牡丹仙子那边,已经准备好了考题的雕版,只等实际人数出来之后,他们就组织人手印刷。

“没想到,一个非朝廷机构组建的考试,报名人数居然有两千之多。”明若觉得有些震撼。

揆叙笑了笑没说话,拿毛笔蘸了墨,继续抄录报名者的姓名与贯籍。

这还只是因为时间短,消息散播得不够远,来的人只有进城和直隶的人口。

若是让这件事先发酵过十天半个月,来的人会更多。

感慨完之后,明若又想到那一二十两的俸禄,不禁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用在这里也是一样的。”

雍正皇帝可从来不是只会坐在金銮殿上,听臣子歌功颂德的太平天子,虽然他登基之后,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圆明园,连木兰秋弥都没有过。

但在他登基之前,已经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办差,深入地了解了民间疾苦,知道什么样的政策财是百姓急需的,什么样的政策只是花花轿子看着好看。

所以,她也很明白,二十两银子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揆叙早知富察格格颇有见地,听了这话也只是微微一笑,想着日后她与四爷夫妻同心,四爷也能一心扑在事业上,带着他们这些人实现大家共同的志向。

这不比娶一个循规蹈矩的贤惠女子强?

甚至于揆叙都开始考虑,等他儿子再大两岁,是不是也把耿格格带过来,做些整理文书的工作。

耿格格也是自幼饱读诗书,其见地非一般女子可比。

有了富察格格这个珠玉在前,他也想自己的妻子,能够在自己的庇佑下施展才华,获得和富察格格一样积极的精神面貌。

不过,这只是他初步萌生的一个想法,具体要不要实施,还得回去和妻子商量一下。

耿格格虽然是按照满族贵女的标准养出来的,但他毕竟是标准的汉人出身,受到的汉人礼教影响也不小。

万一她不乐意抛头露面,自己不就是好心办坏事了吗?

正在这时,守门的张保来报,“四爷,富察格格,礼部笔帖式王宽求见。”